烏克蘭安-225“夢幻運輸機”已成絕唱,中國運-40或將接棒!俄媒消息稱我國正醞釀建造運-40超大運輸機,最大起飛重量超650噸,超越前世界最大運輸機安-225。
正在服役的運-20,是我國目前最大的運輸機,但它在全球排名中卻并不靠前。大型運輸機方面,已成為我國軍事建設的短板。為了改變這一局面,《兵工自動化》雜志披露消息稱,一旦全新大型戰略運輸機——運-40研發成功,將極大增強我國軍事的遠程投送能力。
安-225被炸毀,世間再無“夢幻”
俄烏戰爭至今已持續3年多,這場戰爭給雙方造成巨大的人員和財產傷亡外,還意外導致世界最大的運輸機安-225徹底隕落。
2022年初,俄烏兩國突然爆發戰爭。鑒于兩國巨大的體量差和軍事實力的巨大差距,俄羅斯并沒把烏克蘭太當回事。
有些輕敵的俄羅斯當局,希望通過突襲基輔周邊的機場,實施“斬首行動”從而快速控制烏克蘭,雖然最終事與愿違,但這次突襲行動還是造成了巨大破壞。
當時,俄空降兵發動突襲搶占基輔周邊的機場時,世界最大的運輸機安-225正停靠在這座機場,為了搶占戰場主動權,俄烏雙方圍繞機場展開激烈爭奪。
在雙方激烈交火中,安-225很悲催地被炮彈命中。據現場流出的照片,安-225頭部被徹底摧毀,機翼也因為爆炸遭到嚴重破壞。
一側機翼被徹底炸斷,另一側機翼雖然還沒有脫離機身,但發動機卻已經消失,安-225的機庫被炮彈摧殘得面目全非。
如此嚴重的破壞,超出了全球各方估計。據烏克蘭國防工業公司推測,修復飛機需耗時5年,至少花費30億美元。
如此漫長的時間和巨大的支出,顯然不是目前的烏克蘭所能承擔的。可以說,安-225已經完全沒有修復的可能性,這款世界上最大的運輸機成為絕唱,世間再無“夢幻”。
安-225是世界上最大的運輸機,由蘇聯安東諾夫設計局設計建造。1985年開始研制,1988年首飛成功,飛機長和寬均超84米,完美體現了蘇聯“暴力美學”的精髓。
蘇聯解體后,安-225由烏克蘭繼承,這款最大起飛重量達600噸的大飛機,在烏克蘭無用武之地,被閑置了很長時間。
高額的維護費用讓烏克蘭頭疼不已,幸虧后來全球商業運輸需求大增,烏克蘭腦袋開竅,將安-225改造后投入商業運營,這才徹底盤活。
公開消息稱,安-225執飛商業運輸航班,每小時的租金高達12萬美元,雖然很貴,但憑借著超大的運輸量,相對而言性價比很高。
強大的吸金能力,著實幫烏克蘭賺了不少,不過在俄烏戰爭中被摧毀,烏克蘭失去了一個賺錢的渠道,世界也失去了最大的運輸機。
全新“空中巨無霸”或將問世?
安-225的隕落讓全球航空迷為之扼腕嘆息,但最近有消息稱,我國將研發超重型運輸機,這款可能被命名為“運-40”的運輸機,起飛重量可能超越安-225。
2025年4月初,俄羅斯媒體發布消息,中國正在研究一款超大型運輸機,機型之大讓人驚訝,可能超過安-225,載重量更超過運-20運輸機4倍。
俄羅斯媒體發布的消息,最早來源于我國的《兵工自動化》雜志。該刊物之前發布了一篇關于我國研制戰略大飛機的報道。
這篇報道稱,我國正在醞釀的超大型運輸機,最大起飛重量可能超過650噸,甚至可能達到700噸,完全超過安-225的最大起飛重量。
載重方面,運-40預計超過250噸,基本與安-225相當,是運-20載重能力的4倍左右,憑借更先進的發動機技術,航程方面也可能更優秀。
大涵道渦扇發動機,是大型飛機的核心,好在這方面我國經過多年技術積淀之后,已經取得了歷史性突破。
繼C919國產大飛機之后,我國正在和俄羅斯合作研發新一代大型客機C929,為C929配套研制的CJ2000A渦扇發動機(又稱AEF3500),可以直接應用到運-40大型運輸機上。
根據我國發動機的命名規則,發動機編號后幾位的數字,乘以10就可以得出發動機推力,由此可以判斷CJ2000A的起飛推力達到35噸。
運-40計劃配備4臺CJ2000A發動機,起飛總推力可以達到140噸,這比配備6臺D-18T發動機的安-225起飛推力還要大。
由于研發時間早,再加上有著蘇聯航空發動機的通病(推重比低、油耗高),D-18T發動機的最大推力為23噸,6臺合計也只有138噸。
運-40采用4發設計,無論是飛機空重還是飛行阻力,都要比安-225小很多,在同等條件下,運-40的載荷、航程要比安-225更優秀。
發動機等核心問題已經解決,飛機設計方面在超級風洞加持下更是問題不大,這一切都意味著,只要我國有需要,運-40這種重型運輸機可能很快就能問世。
重型運輸機有何作用?
目前,我國運輸機的主力機型是運-20,換裝渦扇-20發動機的運-20B將大規模量產服役,在此基礎上又衍生出運油-20B和空警-3000預警機。
可以說,大型運輸機就是一個空中平臺,可以根據需求進行改裝,以實現不同的功能,尤其是預警機方面更是大有用武之地。
運-40一旦研發成功,也是同樣的道理,既可以作為運輸機使用,也可以以此為平臺建造其他類型的軍機。
憑借超強的運輸能力,運-40可以提供更強大的遠程投送能力。以200噸載重飛行5000公里為例,可以讓重型裝甲部隊在12小時內抵達非洲或中東熱點區域。
一旦建成20架規模的運輸機隊伍,就能一次投送一個合成旅80%的重型裝備,有效提升我國軍事的遠程投送能力。
除了長途運輸之外,運-40也一樣可以成為空中平臺,搭載雷達成為空中預警機。從預警機的發展規律來看,飛行平臺越大,可以安裝的雷達就越大,預警距離更遠。
根據網上披露的數據,運-40的機長達84米,翼展也超過88米,可以安裝的雷達天線整流罩,最大可以達到28米,這是空警2000整流罩的兩倍以撒花姑娘。
制約預警機性能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預警天線孔徑高度偏小,波束在遠距離發散嚴重,影響了目標數據精度。
而以運-40為平臺建造的預警機,天線厚度最大可達9米,這無疑能大幅提高數據精度,對高空目標的探測距離有望突破1500公里,對臨近空間飛行器的跟蹤能力提升300%。
除了軍事領域的強大作用之外,在商業領域,運-40同樣有很大的空間。當年安-225可是國際航空運輸業巨無霸一般的存在。
一小時高達12萬美元的租金,單次運輸利潤超百萬美元,成為烏克蘭重要的吸金獸。我國國際貿易數量更大,貿易對象遍布全球,運-40一旦投入運營,必定會擁有強大吸金能力。
運-40揭開空中力量新篇章?
雖然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始終是曲折的。運-40最關鍵的發動機問題已經解決,但也有其他問題急需解決。
首先,運-40飛機翼展超88米,對機翼的整體成型工藝要求很高,40米級超長構件的制造技術需要攻關。
其次,飛機起落架需要承受700噸級的沖擊載荷,相當于三個A380客機的重量,這就對起落架結構和材料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三,運-40巨大的氣動面,對飛行控制系統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可能需要革新算法,開發新一代電傳操控系統。
除了以上這些技術層面的問題外,國家對重型運輸機的研制工作,也要考慮國家戰略、實際需求等多個方面因素。
雖然600噸級以上的重型運輸機,一旦造出來畢竟影響巨大,但以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顯然暫時還沒有太高的需求。
對蘇聯而言,安-225也是用力過猛的產物,畢竟當時處于美蘇爭霸的大背景之下,蘇聯在航天領域被美國超越之后,就想著在航空領域挽回一點面子。
600噸級以上的重型運輸機,對機場的要求非常高,就全球來說都沒有多少機長能滿足這種級別運輸機的起降,這就導致類似機型的使用受到較大限制。
也許,目前最適合我們的重型運輸機,應該是美國的C-5銀河運輸機或者是俄羅斯的安-124運輸機(魯斯蘭),也就是起飛重量在400噸左右的運輸機,這種機型可以與運-20搭配使用,完美滿足目前的需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