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的移民地是哪里?是湖北荊門市鐘祥大柴湖。
50年前南水北調工程開始,4.9萬河南淅川人舉家搬到大柴湖,聽到“大柴湖”這個名字,他們以為那里有柴火和大米,從此能過上吃白面饃饃的日子了。
然而下了碼頭才知道,這是一片難啃的大沼澤,要在這里生根發芽,何其艱難。
如今50年過去,移民到大柴湖的4.9萬河南淅川人,怎么樣了呢?
忠誠擔當,大愛報國
1953年,毛主席來到長江視察,看到地圖上“丹江”兩個字,他說了一句話:“南方水多,北方水少,那能不能把南方的水借給北方一點?”
南方的水借給北方?怎么借?
經過5年的探討,終于在成都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正式通過了在丹江口修建水庫的提議,南水北調工程正式開始。
同一年9月,丹江口就出現了很多工人和機器,搬運石料和各種材料,修筑丹江水庫。
水庫修建后,位于丹江水庫下面的淅川縣就不得不搬遷,畢竟若是水庫出問題攔不住水,淅川縣人民就遭殃了。
這是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能搬到哪里去呢?一些不愿意離開家鄉的人,寧愿在岸邊搭草棚也不愿意走。
因為他們看見前往青海的鄉親們,根本就適應不了其他地方的生活,最終還是返回老家。
可是水庫修建,曾經的莊稼地、房屋都被封存在水里了,不走又能怎么辦呢?而且國家發布了政策,也是為了人民好,沒有理由不響應。
不只是河南人搬遷,湖北其實也在搬遷,人數高達38萬人,但其中占大多數的還是河南淅川縣人,足有20萬。
2.6萬人分散安置到當時的荊門縣,還有4.9萬人被安置到鐘祥縣柴湖。
聽到“柴湖”這個名字,一年也吃不上幾頓白面饃饃的淅川人民產生了美好的幻想:既然叫柴湖,那想必找柴很方便,不像淅川山少,要找柴燒得走很遠的路。
湖嘛,肯定有很多水,吃水不愁,應該還能種大米,好日子很快就來了。
他們收拾好原本就不多的家當,席子、褥子、桌子、椅子、養的家畜都要帶上,一家人分成兩路,男人們帶著家當走水路,順著丹江到達柴湖。
女人和老人們坐上搬遷工作隊安排的卡車,或者坐上客車輾轉到達柴湖。
但所有人到達柴湖后的第一眼,都不約而同露出失望的神色,眼前一片茫茫的蘆葦蕩,雖然已經有一些低矮的房屋整齊排列,但那墻面都是蘆葦稈糊著泥的泥墻,只有四根柱子是用磚壘的。
“這能住人嗎?讓俺們搬到這里來,咋活得下去呢?”人民不禁對著搬遷工作隊抱怨,對著村長訴苦。
“只要肯干,蘆葦蕩也能變成糧倉,靠著咱的雙手,大柴湖肯定是要變的,活人還能餓嗎?”隊長堅定地說,讓抱怨的人啞口無言。
他們只能住在只有8平方米的泥屋里,沒有地方圈養帶過來的牲畜,就白天拴在外面,晚上拴在床頭。
家里人多的,一家人都擠在一張床上。
移民到大柴湖的淅川人分成三批,等4.9萬人全部搬完時,這里已經有了一些成效,人們拿起砍刀砍掉異常堅硬的蘆葦。
因為這種蘆葦是實心的,又租又硬,砍刀沒一會兒就得磨一磨再砍,他們稱之為“鋼柴”,這種“鋼柴”不僅難砍斷,砍斷了它的茬不小心踩到都能把人的腳戳穿。
每天從天亮看到天黑,全身上下都酸疼,可是一看成果,只有一點點。
更令他們無奈的是,砍過的茬到第二年又重新長起來,十分茂盛,仿佛在嘲笑他們的無知無畏。
但中國人天生就有著不服輸的精神,第二年他們改變了思路,一群人砍,一群人挖根,勢必要絕了這些“鋼柴”的后。
但人力的效果是很慢的,拖拉機來到這里也歇菜了,最終人們用了5年,才開墾出一些能種的地。
同飲丹江水
地開墾好的同時,一直困擾他們的水,卻一直都沒有解決。
柴湖的水根本就不能喝,人們就打井,可是井里的水看起來干凈,放到鍋里一煮酒全是白沫,還有一股腥臭味。
為了喝到干凈的水,人們只能去找淺淺的堰塘,找一些能喝的水。
在剛開始的幾年,這里的人們生活難以想象,干凈的水一直是稀缺的,開墾出來的地種上麥子,收成卻寥寥無幾,才發現這地只是上面有一層薄土,地下還是泥沙。
沒收成的日子,人們只能吃著之前儲存的紅薯片,買國家的統銷糧。
實在沒錢買,只能將糧票賣掉一部分,再去買統銷糧,一份米磨成面粉,慢慢喝,或者米湯里飄著幾粒米嘗嘗味兒。
1967年,京山、天門、荊門、鐘祥和潛江五個縣的上萬名民工一起修建漢江防洪堤,用肩膀挑著土石、拉著板車一點點將土石筑成防洪堤,這些土石足以填滿4.5個西湖。
本以為有了防洪堤,人們就不用害怕洪水了,然而洪水一來,直接沖到了圍堤上,人們不得不搬到更高的地方去,再提高提拔的高度。
每當下雨的時候,人們不是往屋里躲,而是抄起鐵鍬就往外跑,看看水勢會不會影響到房屋的安全,會不會流向田地。
從1970年開始,他們挖了22條水渠將柴湖的積水排出去,到冬天時大家都覺得太冷不想干,時任大柴湖黨委副書記的宋育英身先士卒,下到溝里去叫道:“共產黨員跟我上!”
看到宋育英的舉動,大家紛紛也下到溝里,當時沒有什么膠鞋,布鞋一下到溝里就濕透了,只能光著腳,不一會腿就會凍得紫紅紫紅的。
在這樣極端的條件下,人們奮斗了10多年,終于將一片“鋼柴”蘆葦蕩開發成莊稼地,房屋錯落有致、路也成了石子路。
2014年12月12日,渠首開閘放水,丹江水從淅川一路北上,給京津冀豫的26多座城市、200多個縣市區帶來了丹江水。
移民到大柴湖的那些河南淅川人,也擁有了一代二代,隨著經濟的發展,他們不再囿于那一方天地,到全國各地去尋找機會。
“我們現在喝的都是丹江水,一定要記得我們來自河南淅川縣。”
老人總會這樣告訴子孫們,曾經的歲月白駒過隙,如今的大柴湖已經是湖北荊門的重要農產品生產地,花生、麥冬、棉花等銷往全國各地。
一座座高樓平地而起,路上車水馬龍、居民區歲月靜好,在村里還有一座石碑,上面寫著“移民精神”,底下小字:忠誠擔當,大愛報國。
4.9萬淅川移民用他們的雙手詮釋了這深刻的八個字。
參考信息:
問渠哪得清如許?勿忘湖北“小河南”-新華網 (xinhuanet.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