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紅軍們的重聚
1991年,那時候新中國已經成立40多年,很多參加過革命戰爭的老紅軍都上了年紀,有些甚至已經去世。
這場老紅軍聚會,是為了讓這些為國家出生入死的老同志們能再聚一聚,回憶過去,也算是對他們貢獻的一種肯定。
來的都是些功勛卓著的人物,楊得志當時80歲,已經退下來好幾年了,但身體還算硬朗;還有李聚奎,87歲,行動不太方便,但精神頭兒還在。
楊得志接到通知后就挺重視,畢竟能見到當年的老戰友不容易。
他聽說李聚奎也要來,心里特別期待,因為李聚奎不但是他的老上級,也是他特別敬重的人。
楊得志和李聚奎的淵源
這倆人的緣分開始于紅軍時期,具體是1933年。
那時候,李聚奎是紅一軍團第一師的師長,楊得志是第一團的團長,一個管著一個,上下級關系,但又不只是上下級那么簡單。
1933年,紅軍還在江西根據地跟國民黨打“反圍剿”。李聚奎帶的第一師是主力部隊,楊得志的第一團更是先鋒中的先鋒。
1934年,紅軍開始長征,這一路上條件苦得沒法說,吃不上飯、睡不好覺,還要跟追兵拼命。
楊得志帶團在前頭開路,李聚奎在后頭指揮調度,兩人配合得挺默契。
湘江戰役是長征里最慘烈的一仗,紅軍要渡過湘江,國民黨集中了幾十萬兵力堵截。楊得志帶著第一團沖鋒,掩護中央機關過江,傷亡特別大,但硬是頂住了。
李聚奎在后頭組織防御,把國民黨追兵擋住,保住了大部隊。這仗打完,紅軍損失過半,但主力保住了,楊得志和李聚奎的配合是關鍵。
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這些硬仗,第一師和第一團都在最前線。
李聚奎負責總體指揮,楊得志負責具體執行,一個出主意,一個沖鋒陷陣,靠的就是信任。
長征結束后,到了抗日戰爭,楊得志和李聚奎的崗位變了,但還都在打仗。
楊得志1937年帶部隊參加了平型關戰役,這是抗戰里第一個大勝仗,殲敵1000多,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說法。李聚奎那時候在后方搞訓練,后來參與了百團大戰,也干得不錯。
解放戰爭時期,楊得志成了大將,指揮了清風店戰役、石家莊戰役這些硬仗,直接幫著解放了華北。
李聚奎在東北,參加了遼沈戰役,負責后勤和部分作戰指揮,功勞也不小。兩人雖然不在一個戰場,但都在為新中國拼命,目標一致。
1991年聚會的細節
回到1991年的聚會,楊得志已經不是當年沖鋒陷陣的團長了,李聚奎走路得有人扶著。
聚會當天,楊得志早早就到了會場,聽說李聚奎要來,他沒在屋里等著,而是直接去了門口。
工作人員看他年紀大,外面又冷,勸他進去歇著,楊得志不聽,就說要等人。他站在那兒,穿得挺整齊,估計還戴了勛章,就等著李聚奎的車過來。
后來車到了,李聚奎下車,楊得志迎上去,倆人握手,互相問候了幾句,然后一起進會場。
楊得志還特意照顧李聚奎,讓他坐主位,自己陪著。楊得志這么做,既是尊重,也是懷念當年一起打仗的日子。
新中國成立后,楊得志當過解放軍總參謀長、國防部副部長這些大官,李聚奎管過后勤,也干得不賴。退下來后,他們沒啥架子,生活挺樸實,聚會這種場合就是他們回憶過去的機會。
傳承還在繼續
1991年這次聚會后,楊得志和李聚奎都沒多少時間了。
楊得志1994年去世,83歲;李聚奎1995年走了,91歲。
去世后,他們的事跡沒被忘了,楊得志的故鄉湖南淥口有個博物館,里頭放著他打仗用的東西。李聚奎的事跡在湖南漣源也有紀念館,供人參觀。
這倆人的故事,后來通過書、紀錄片傳開了。楊得志的回憶錄里提過李聚奎,說他是自己的老師。
李聚奎沒寫太多東西,但他手下的人回憶,說他特別看重楊得志,覺得這小子有出息。
楊得志和李聚奎的戰友情,不光是他們倆的事兒,是那一代人的縮影。
紅軍時期,能活下來就不容易,能一起打勝仗更難得。
他們這種感情,不是靠喝酒吹牛攢出來的,是戰場上拼出來的信任。
現在看,1991年的聚會像個節點,把老紅軍的精神留了下來。這故事沒啥花里胡哨的修飾,就是老一輩的作風:干實事,重情義。
參考資料
楊得志:司令員率先下連當兵,不擺架子不怕吃苦 中國軍網
[1]王厚明.永葆共產黨人本色的戰將楊得志[N].學習時報,2022-10-31(006)
.DOI:10.38216/n.cnki.nxxsb.2022.002123.
[1]夏遠生.橫戈馬上為人民——從紅軍團長到總參謀長的楊得志[J].新湘評論,2020,(24):53-5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