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在威縣馬家莊村廣場上,一位村民帶著孫子在廢輪胎制作的秋千上玩耍。 本報記者 呂若汐攝
5月17日上午,在邢臺市威縣馬家莊村村口,70多歲的村民馬老漢坐在“輪胎沙發”上休息。這個由3個舊輪胎疊成的座椅上刷著明黃涂鴉,中間用粗繩捆扎,底座還抹了水泥固定。見記者盯著座椅打量,老人樂呵呵開口:“這是俺家之前淘汰的舊輪胎,現在擱在村口當‘沙發’,舒坦!”
“走,帶你逛逛咱村的‘藝術長廊’。”在馬老漢的帶領下,記者沿主路邊走邊看,駿馬奔騰圖、戲蝶流連圖等20余幅總面積600余平方米主題墻繪像畫卷般展開,路邊的舊石磨盤里種著多肉植物,舊石缸上畫著卡通人物,最妙的是每隔幾步就有的“輪胎花盆”——黑色輪胎外側涂著彩虹條紋,里面種著鮮花,開得正艷。
“變廢為寶,這是誰的主意?”記者忍不住問。
這兩年,在省生態環境廳駐威縣馬家莊村下沉工作隊幫助下,馬家莊村建起了服裝廠,硬化了路面,找畫家畫了墻繪。但隨著村容村貌的提升,村民家家戶戶門口的破水缸、木頭疙瘩、廢舊自行車等物品卻有點煞風景。
“堆著占地兒,清了村民心疼,咋辦?”今年3月,村“兩委”和工作隊開啟“頭腦風暴”,決定在村里來一次斷舍離,將廢舊物品改造成景觀裝飾,既保留鄉村記憶,又傳遞環保理念、提升環境美感。
說干就干。村里啟動了“舊物改造換美景”計劃,搭建起“舊物改造工作室”,村民捐贈廢舊物品可以換取米面油、帆布包等。沒想到,計劃一推出,便得到村民積極響應,首批就收集到廢舊自行車、輪胎、石磨等30多件舊物。
一輛破舊二八自行車,經過改造變成水藍色花架,車筐做成的花盆里綠蘿枝葉舒展,在微風中搖曳;一口布滿裂紋的水缸,刷上天藍色底漆,待底色稍干,蘸著嫩黃顏料順著缸身裂紋畫出雛菊花瓣,裂縫深處再點上幾滴白色“露珠”……“等種上綠植,根須從裂縫里鉆出來,比買的花盆還好看。”村黨支部書記馬保通說。
“多虧了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師生的指導,這些藝術品才做得這么逼真。”馬保通介紹,通過開展聯學共建,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師生多次帶著卷尺、畫筆實地勘察,村干部和工作隊員跟著學設計、練涂鴉。如今村里20多處微景觀,從輪胎秋千的承重計算到自行車花架的顏色搭配,大多是在師生們的指導下完成的。
村子變美后,大家將村里的墻繪、舊物改造景觀拍成視頻發到網上,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五一’假期,村里一下來了上百人。”馬保通說,有穿著漢服的姑娘在駿馬墻繪前直播,有年輕媽媽帶著孩子來體驗鄉村生活……
鄉村文化“藝術長廊”催生出餐飲小店。記者注意到,村廣場旁,工人們正忙著搭建一座鋼結構小屋。原來,幾個月前,一位石家莊的餐飲老板來玩,一眼相中村里的“文藝范兒”,當場租下這塊地,要開烤肉店和奶茶店。“等小店開業,游客逛累了還能喝杯奶茶、吃串烤肉,到時候,村里的土雞蛋、綠豆粉皮也能擺上貨架,人氣肯定會越來越旺。”馬保通興奮地說。(記者呂若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