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為了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可以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2025年5月,美國能源部長克里斯·懷特親自站在潘特克斯工廠前,向世界宣布:新一代B61-13核航彈,正式誕生。
這枚威力高達36萬噸TNT的“鐵核彈”,足足是廣島原子彈的21倍,被稱為美國核武研發“速度最快的一型”。
從導航性能、威力以及打擊對象來看,美國這枚新核彈似乎別有用意,潛在目的可能直指中國。
說起B61-13,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新核彈”,但稍微翻查一下資料,這所謂的“新”,其實更多是包裝出來的概念。
B61核彈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61年,那是美蘇冷戰最緊張的階段之一。1968年,第一批B61正式列裝。從那以后,這個系列已經整整折騰了12代。
美國軍方對外一再強調技術迭代、精準打擊和現代化系統,但實際上,歷代B61核彈很多都是“拼裝貨”,靠的是舊型號的零件加上幾個新組件重新組合。
而出名的就是B61-7,它就是在B61-1的基礎上,加點“先進技術”重新包裝成新型號。
結果到了B61-13,基本套路還是一樣,它是B61-12的升級版本,制導尾翼、彈體結構幾乎沒變,只是把爆炸當量從5萬噸直接拉到了36萬噸。
外觀看上去沒差,內核依舊是老東西翻炒。至于所謂的“復合制導”系統,其實就是慣性導航加上數字控制,這在今天已經算不上尖端,現在很多商業航天產品都在用。
對比之下,這枚核彈最大賣點可能只有一個:那就是威力大。
按照官方說法,它可以摧毀深埋在地表以下的指揮中樞和導彈井,但這種打擊概念,六十年前就有。
從成本角度看,這個項目更顯得尷尬。根據2012年的估算,一枚B61-12的單價接近2800萬美元,相當于每公斤的造價比黃金還貴。
B61-13被標榜為美國新一代“高當量+高精度”組合拳,但要真正用它完成實戰投放,依賴的不只是核彈本身,更是投彈平臺的突防能力。
美軍計劃用B-2或B-21隱身轟炸機攜帶這枚核彈深入敵后,完成所謂“點穴式打擊”,這聽上去像是戰場科幻小說里的橋段,可現實卻不買賬。
過去幾十年,美國一直沉迷于隱身技術,自信隱身飛機可以繞開敵方雷達、直接刺入對方心臟。但這套理論,碰上中國現在的防空體系,就像紙包火。
中國已經不再靠單一雷達對空防御,而是構建了“天基-空基-地基”三層反隱身探測網絡。
尤其是米波雷達、量子雷達這些新型設備,能捕捉隱身飛機的低頻信號或散射特征,再配合地面低空補盲系統,已經能夠實現對B-2這類轟炸機的連續追蹤。
2022年珠海航展上亮相的YLC-8E雷達,就是這類系統中的代表,具備500公里以上的反隱身探測能力。
而這還只是“發現”的第一步,更進一步的是攔截系統。
紅旗-9B作為中程攔截網的中堅力量,射程已擴展至200公里,能對中高空目標實施遠距離壓制;紅旗-17A專門針對低空快速目標,可在行進間發射,攔截突防轟炸機。
而真正改變游戲規則的,是“動能-3”這類反導武器,具備在大氣層外直接摧毀高速飛行目標的能力。
一旦B61-13被投出,即便能逃過雷達,也很難保證不在下落途中被擊毀。更別說整個突防過程極度依賴空中加油和電子壓制系統,這些都是暴露風險極高的環節。
不管美國國防部怎么強調B61-13是“基于全球安全環境的合理性決策”,美媒已經替它說了實話。
《戰區》等媒體明確指出,這枚核彈的首要用途之一,就是針對深埋的軍事目標。
中國的導彈發射井、地堡式指揮中心,以及核潛艇的地下掩體,大多布局在西部高原山區,這些地方山體堅固、地形復雜,天生具備抵抗常規打擊的天然屏障。
說白了,美國這次不是要“嚇唬”誰,而是把方向盤直接擰向了解放軍核反擊鏈條的中樞位置。
文中直接曬出了美國軍方評估的中國北方新洲際彈道導彈發射井場狀態的詳細信息,并附帶上了“美國潛在常規威脅”的字眼。
連美媒都已經看出來了,B61-13正是為突破這種“硬核堡壘”而設計的,它具備一定的鉆地能力,可以在落地前穿透數米土層后引爆,借此放大沖擊波的破壞半徑。
再加上它36萬噸TNT當量的爆炸威力,理論上可以模擬出近百萬噸級的毀傷效果。對這類深埋設施,它確實能造成一定程度的結構破壞或功能癱瘓。
但問題的關鍵在于,中國的核戰略并不是靠某一兩個地堡就能維系的。
早在過去十年,中國就在強化所謂“三位一體”核反擊能力——陸基導彈可機動部署,海基潛射導彈依靠深海隱蔽,空基力量逐步形成戰備循環。
比如東風-41公路機動發射平臺能在多地偽裝、快速變換陣位,096型戰略核潛艇能在太平洋深處保持安靜巡航。
再加上被稱為“地下長城”的防御隧道系統,幾千公里的網絡能在關鍵時刻保障導彈和人員的轉移與續存。
美國若真認為靠一枚或幾枚B61-13就能瓦解中國的反擊能力,那只能說它還沉浸在冷戰時代的“集中式核摧毀”思維里。
如果說過去的核戰略還多少講究控制節奏、壓制誤判,那么從B61-13的定位來看,美國正在逐漸模糊“戰術”與“戰略”之間的界限。
它不再是壓箱底的終極選項,而變成一個隨時可以擺上談判桌、部署圖甚至戰場預案的工具。某種程度上,這已經不是純粹的核威懾,而是威脅管理策略的一部分。
從部署方式來看,B61-13被明確限制在美國本土的空軍基地,搭載平臺只有B-2和未來的B-21,不像B61-12那樣可以由F-15E或F-35戰機攜帶,更不會分發到北約國家。
這種“戰略收緊”看似是為了避免擴散,實則也在為某種“獨占性核使用權”留后門。
美方一邊推進“分布式海空作戰”理論,強調小規模、高機動單位的靈活部署,另一邊又要靠固定基地保障這類高精度核彈的維護和起降。
這中間的邏輯斷層,不僅是戰術沖突,更可能成為戰略破綻。
更棘手的是,這種模糊門檻的態度正在對周邊國家產生外溢效應。
日韓內部關于是否應當擁有自主核能力的討論早已吵翻了天,特別是韓國,近年來不止一位高官公開表示“不能永遠依賴美國的核保護傘”,日本也有右翼勢力不斷炒作“核共享”話題。
B61-13的出現,無疑又添了一把火。在一個已經緊張的安全格局中,美軍這類“新型壓制工具”很可能引發核擴散的多米諾效應。
在中國高度現代化的防空與核反擊體系面前,一枚隱身核彈所能撼動的,并不是對手的信心,而是全球和平的邊緣。
真正的安全從來不是靠炸彈與數字堆出來的,而是靠理性、克制與對秩序的尊重。
面對核門檻逐步模糊的現實,各國更應重申“不首先使用”承諾,用合作而非對抗,筑牢世界和平的底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