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核聚變雙輪驅動產業爆發
國家戰略扶持升級
財政投入加碼:國家數據局明確通過超長期特別國債傾斜支持核聚變研發,生態環境部發布《聚變裝置分級分類監管要求(征求意見稿)》,規范裝置建設與運營。
地方專項規劃:上海、合肥等地出臺政策,聚焦高溫超導托卡馬克等關鍵技術攻關,推動產業鏈集聚。
資本涌入加速技術驗證
全球投資熱潮:2025年截至3月,國內可控核聚變行業融資17.6億元,單筆融資規模達數億元,早期投資占比近57%。全球私營聚變企業累計獲投71.2億美元(較上年增9億),中國核電、浙能電力等企業通過參股布局未來能源。
產業鏈招標潮起:2025年國內招標規模超100億元,合鍛智能、國光電氣等企業鎖定未來2-3年訂單,偏濾器、超導磁體等高毛利環節毛利率超50%。
全球技術突破:從實驗室到工程化的跨越
中國“人造太陽”刷新紀錄
EAST裝置:2025年1月,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實現1億攝氏度1066秒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打破自身保持的世界紀錄。這一突破標志著中國在穩態聚變燃燒領域邁出關鍵一步,為未來聚變堆經濟性奠定基礎。
中國環流三號(HL-3):2024年實現150萬安培等離子體電流下高約束模式運行,參數達國際領先水平;2024年6月首次應用新型磁場結構,增強控制能力,為長時間穩態運行提供支撐。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里程碑
2025年4月,ITER完成世界最大脈沖超導電磁體系統建造,核心部件“電磁心臟”就位。該系統磁場強度達13特斯拉(地球磁場28萬倍),計劃2025年首次開機,2035年啟動氘氚實驗,預期能量增益達10倍。
緊湊型裝置商業化提速
BEST項目:全球首個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提前啟動總裝,計劃2027年驗證能量凈增益(Q>1),商業化時間表較ITER提前10年。其體積縮小40%,聚變功率密度提升3倍,采用全超導磁體與高溫超導材料優化。
未來展望:2035年并網供電預期強化
技術路徑收斂:高溫超導材料與人工智能算法優化成為關鍵,EAST的AI實時調節系統顯著提升穩態運行能力,BEST項目驗證“緊湊化+高溫超導”路徑可行性。
產業鏈機遇:上游材料(超導、特種合金)國產替代加速,聯創光電、安泰科技等切入供應鏈;設備端真空室、磁體系統需求爆發,合鍛智能承接BEST項目2億元訂單。
商業化節點:行業普遍預期2035年前實現并網供電,中國有望憑借技術積累與產業鏈優勢占據主導地位,開啟清潔能源新紀元。
相關概念股梳理:
西部超導
國內超導材料龍頭企業,其超導帶材是核聚變裝置的關鍵原材料,技術壁壘高,國產替代空間大。
上海電氣
完成了全球首臺全高溫超導托卡馬克裝置HH-70主機系統的發運,并實現了全球首臺EXL-50U緊湊型聚變裝置真空室的整體交付,顯示出其在核聚變設備制造領域的領先地位。
聯創光電
具備提供核聚變項目中高溫超導磁體系統和低溫制冷系統部分的能力。
安泰科技
控股子公司安泰中科是全球可控核聚變裝置的核心供應商,具備從原材料到部件交付的全套技術,實現了全系列涉鎢產品的研發和生產。
國光電氣
所研制的偏濾器、第一壁等產品是可控核聚變裝置的核心零部件,對核聚變反應的穩定性和效率至關重要。
最后一家,也是作者為大家挖掘的一家“可控核聚變”獨角獸,打破國外壟斷!
1、公司是全球最大核電工程承包商,承建華龍一號等三代核電項目,設備國產化率超90%。
2、在可控核聚變方面,承擔ITER核心安裝工程,掌握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建造技術,積累了12項國家專利,具備從實驗堆到商用堆的全鏈條建設能力。
3、成功研制高功率回旋管、數字孿生系統等核心部件,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3、股價不足10元,中央匯金持倉3.09億股,社保基金持倉800萬股,吸引了197家機構扎堆重倉,成長邏輯很硬。
為了避免主力打擾,就不在這里多說了,這家你萊炂zhong 號:菲菲挖題材,既可以領。
風險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和學習使用,不作為買賣依據,投資者應當根據自身情況自主作出投資決策并自行承擔投資風險。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章、音視頻等)及操作僅供參考,不指導買賣,不保證收益,投資者應獨立決策并自擔風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