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統一一直以來就是我國的重點問題,然而再島內民進黨和外部勢力的干預下,“臺獨”勢力變得越發猖獗。
頻頻對大陸發出挑釁言論,觸及中國底線。
這樣的情況下大陸便對臺灣進行了經濟領域的限制,并展開環島軍演,試圖用軍事上的差距讓臺灣看清現實。
然而即便如此賴清德也依然保持著強硬的態度,對統一之事閉口不談,認為有美國在背后撐腰,自己自然沒有后顧之憂。
然而就在5月19日,賴清德一反常態突然提到了“統一”一事,將大陸和臺灣比作兩個公司,說出了與以往態度完全不同的言論。
這番言論不僅引發了大陸網友的熱議,更是如同驚雷一般在島內引起了激烈討論,甚至還炸出了島內的魑魅魍魎,真假統派在這一刻暴露無遺。
那么賴清德的這番言論到底意欲何為呢?臺灣省內的藍白陣營又都暴露出了什么樣的心思呢?
自從賴清德在2024年擔任臺灣地區領導人之后,內外交困的局面就在不斷加劇,而這也對賴清德的政治生涯造成了一定的威脅。
賴清德當選時的選票就不足四成,在他執政之后不滿的聲音也再持續攀升。
臺灣媒體TVBS表示,島內對賴清德的不滿已經達到了55%,更是有八成的民眾認為賴清德對臺灣的發展毫無幫助。
很明顯,賴清德已經成為了一位“失去民心”的地區領導人。
一年的時間臺灣內民生經濟政策模糊,民眾對未來充滿了不安全感。
他所強推的“大罷免”運動,更是引發了社會的撕裂。
并且賴清德在競選時給民眾的承諾,如今不但沒有解決,反倒變得越發嚴重,更是加重了社會對其的不滿態度。
賴清德競選時承諾解決臺灣的“五缺”問題,也就是缺水、缺電、缺地、缺工、缺人才等困境。
然而一年的時間臺灣電價因為政策失誤連續上漲,民眾的生活負擔加重,產業也因為能源成本上升失去競爭力。
臺積電更是被迫向美國轉移,引發了失業恐慌。
這一系列問題都導致民眾對臺當局感到不滿,尤其是對大陸的種種政策,更是讓島內問題越發嚴重,臺灣社會也因此陷入了無休止的政治對抗中。
然而除了島內面臨內部困境外,大陸和國際社會也在不斷給臺灣施加壓力。
由于賴清德拒不承認“九二共識”,拋出了“新兩國論”,并推動兩岸經貿脫鉤斷鏈。
導致大陸通過軍事演訓、法律反制和經濟制裁等一系列措施進行強力回應。
這導致臺海地區的緊張局勢持續升溫,島內民眾也認為臺灣會被綁上“臺臺獨戰車”而變得更加危險。
賴清德政府一直以來都想要通過參與國際事務來推動“臺灣問題國際化”。
然而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已經明確表示“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共識,臺灣的政策和行為只會加劇社會的對立。
就連其一直依賴的美國沒辦法給臺灣提供有力的保障。
美國對臺灣軍售早早收了錢但一直不發貨,關稅霸凌更是讓臺灣產業受到嚴重損失。
特朗普在與中國簽署《日內瓦經貿聯合聲明》后談到的“統一與和平”的表態,令民進黨當局感到恐慌,“疑美論”空前高漲,更有人諷刺臺灣掏空自己家底給美國當提款機。
可以說當前臺灣的困境,都是賴清德政府“臺獨”之路的必然結果。
然而在賴清德就職周年之際的“公司并購論”,卻一改往日的強硬態度,引起了兩岸輿論的震動。
5月19日賴清德就職周年前夕,賴清德表示兩岸統一可以比作“大公司并購小公司”,要求大陸先提出統一的條件。
這番言論在外人看來是一種“示好”的態度,但仔細分析就能發現其背后暗藏的真實意圖。
賴清德因為“臺獨”路線導致民生經濟惡化,社會也出現了對立的局面。
其在島內的支持率也已經跌破三成,尤其是反對黨推動的罷免案進入了關鍵階段,讓賴清德不得不在此時轉移焦點矛盾。
此時“統一”的話題,正是為了營造“兩岸緩和”而爭取選民支持的做法而已。
除此之外美國的態度轉變也讓賴清德不得不改變自己的態度。
賴清德依賴美國的支持,然而特朗普政府卻因為中美貿易談判而多次暗示不支持臺獨冒險。
此時賴清德的“并購論”,實際上也是為了向美國交差,從而證明自己是一個“可控”的棋子,繼續獲得美國的支持。
目前臺灣經濟因為兩岸對抗遭受到重創,水果滯銷、旅游業受到沖擊。
此時提出“統一”的話術,不僅能夠安撫那些失業的民眾,更是能平緩因物價飛漲而心生憤怒的選民們。
不過在“統一”話術的背后,也依然透露著“臺獨”的本質。
賴清德將兩岸的關系用“兩家公司”形容,實際上也是在暗示臺灣是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能夠與大陸平起平坐。
這樣的說法就是在回避臺灣是中國領土一部分的事實,并且將中國的主權問題轉變為商業交易。
而賴清德所說的“大陸先提條件”,也同樣是在設置談判門檻。
若是大陸現提出條件,那么臺灣就能以“條件不公”煽動島內的對抗情緒。
這種策略表面上看是一種示好態度,實際上卻是把自己所造成“受害者”來鋪路,推卸了自己破壞兩岸關系的責任。
大陸自然是識出了臺灣的真實意圖,并表示“臺獨翻不了天,成不了事”。
只是令我們意想不到的是,賴清德的一番言論居然炸出了臺灣島內的魑魅魍魎,真假統派暴露無遺。
對于賴清德言論最戲劇化的就是國民黨的反應。
國民黨一直以來都標榜著“反臺獨”,本應該借此機會強調“兩岸同屬一中”,但此時國民黨卻化身為“主權衛士”,痛批賴清德“拿主權做買賣”。
這種態度表面上看沒什么問題,但實際上卻異常反常。
首先國民黨借此機會將自己塑造成“比民進黨更愛臺灣”的人設,實際上卻是在回避“九二共識”的模糊立場。
在質問賴清德是否準備賣臺灣的時候,卻絕口不提“一個中國”原則,甚至還暗示若想統一可以談價碼。
如今看到賴清德政府在民間的支持率下降,就像通過激烈的批判來搶奪“反綠”的和話語權。
然而這卻暴露了自身在兩岸問題上同樣缺乏原則,與民進黨政府沒有本質上的差別。
這種賊喊捉賊的戲碼,讓民眾看清了無論是藍營還是綠營都是“臺獨”的本質。
在民機黨內部也呈現出了“內部分裂”的情況。
賴清德本想用“并購說”來轉移施政失敗的壓力,但卻意外引發了綠營的內部地震。
黨內極端的“臺獨分子”痛批賴清德“背叛理想”,并指責其“并購”一詞等同于是認可臺灣能被交易。
與此同時黨內的“新潮流系”與傳統的“英系”也借此機會互斗,賴清德試圖平衡“激進臺獨”與“務實臺獨”的嘗試徹底失敗。
賴清德的言論也同樣暴露出了民進黨“倚美謀獨”路線的脆弱性,揭開了民進黨“臺獨”口號背后的利益分贓本質。
實際上如今臺灣內已經有很多人對賴清德的統治感到不滿。
大量的民眾不滿賴清德處理兩岸關系的態度,并且已經意識到“臺獨”只會帶來戰禍而非“尊嚴”。
大陸對臺灣的反制措施也同樣讓“臺獨”勢力難以為繼。
賴清德的“公司并購輪”就如同是一個扔在糞坑當中的巨石,濺起來的并非是水花,而是各路的牛鬼神蛇。
國民黨看似正義凜然,背后卻是政治投機的遮羞布,民進黨內部的雞飛狗跳則暴露了態度路線的窮途末路。
這場鬧劇證明了,在“祖國統一”的歷史大勢面前,所有政治操弄都不過是螳臂當車。
所有的跳梁小丑在臺前越演越瘋的時候,謝幕的時刻也在逐漸來臨。
賴清德在兩岸議題上的表態,本意是為了改善當前自己所面臨的困境,但卻意外成為了臺灣政治立場的試金石。
他模糊化的言論,非但沒有緩和臺海地區的緊張局勢,反倒暴露出了島內政治勢力存在的立場分歧,也凸顯出了大陸行動的有效之處。
大陸通過軍演+推進融合的策略,不斷壓縮臺灣政客的操作空間。
如今美國與大陸之間的關系發生了轉變,對臺灣的政策也搖擺不定。
這也恰恰證明了,只有統一對于臺灣來說才是最優解,倚美謀獨最終只會玩火自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