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判成果有利于統一與和平。”
誰也沒想到,特朗普在中美達成協議后會突然來這么一句,而聽到這話最應激的不是別人,就是如今的“臺獨頭子”——賴清德。
不過賴清德也不是“凡人”,在面對特朗普可能會“賣臺”的情況下,他自己也直接發表了一個新的“公司并購論”。
表面上看意思很簡單,大陸想要收購臺灣的話,就需要先提出一個“誘人”的條件,可他萬萬想不到,自己的小九九會被國臺辦直接給“揭穿”!
在中美關系出現微妙轉變的背景下,臺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突然開始“放軟”。
聲稱愿意在“對等尊嚴”的前提下與大陸展開交流合作,并罕見提出將兩岸統一類比為“大公司并購小公司”。
一番言論下來,外界一度產生錯覺,似乎賴清德正在修正其長期堅持的“臺獨”立場。深入分析不難發現,這不過是他精心策劃的一場政治表演。
實際情況是,隨著國際局勢變化,特別是中美關系的調整以及特朗普公開提到“統一”問題。
臺灣當局的緊張情緒已經難以掩飾,甚至出現了不小的政策動搖和言語變調。
就在中美于日內瓦達成階段性協議不久后,特朗普在講話中一不小心提到了“統一”,這讓賴清德和其幕僚們如臨大敵。
他們深知,在美國的全球戰略中,臺灣問題從來都不是不可觸碰的底線,而是一個隨時可能被擺上談判桌的籌碼。
特朗普的這番“脫口而出”不是簡單的口誤,而是赤裸裸地揭示出臺灣問題在美國眼中實際的戰略地位:工具性的存在。
從美方利益出發,只要時機合適,美國完全可能以臺灣問題做交換,謀求更大的國家利益。
也正因如此,臺當局才會在一夜之間緊急“轉風向”,試圖營造出一種“愿意溝通”的假象,以此降低大陸方面的警惕,進而穩定局勢。
賴清德之所以急著拋出“公司并購論”,也不是因為突然開竅,而是急于尋找一個能掩蓋政治立場、又顯得“中性”的說法。
這種說辭看似“商業中性”,但本質上是刻意模糊國家主權問題的實質。
他幻想用經濟術語來消解政治對抗,以為如此就能蒙混過關,繼續游走于“臺獨”言論與“和平交流”之間,混淆是非、模糊焦點。
但問題在于,大陸從未天真地認為臺當局的言論轉變意味著立場改變。
相反,這種言辭上的“變通”反而進一步暴露了民進黨當局在政治策略上的焦慮和不安。
面對賴清德的這番說法,國臺辦發言人陳斌華沒有絲毫含糊。
他的回應可以說是一針見血,不僅揭穿了賴清德所謂“對等尊嚴”的偽裝,更明確指出,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一事實不容改變。
兩岸關系發展的大方向不會改變;祖國終將統一的歷史大勢更不會因個別人的言論而動搖。
這三句話,不僅直接戳破了賴清德虛偽的政治操作,也為兩岸關系的未來劃下了清晰明確的底線。
賴清德所謂的“對等”,不過是他長期推動“新兩國論”的延續。
他明知道大陸絕不會接受任何形式的“臺獨”,但仍試圖用“對等”“尊嚴”等包裝詞匯,對外傳遞錯誤信號,誤導國際社會,誤導島內民眾。
這種政治把戲并不新鮮,只不過在當前形勢下愈發顯得拙劣可笑。
尤其是在大陸不斷加強對臺軍事和外交壓力,國際社會對“臺獨”不再一味縱容的背景下,賴清德的這種“軟硬兼施”的策略,顯得尤為狼狽。
更諷刺的是,賴清德上任才剛滿一年,民調支持率就創下新低。
據臺灣《聯合報》發布的民調數據顯示,賴清德的滿意度已跌至37%,而不滿意度則高達53%。
這意味著,他不僅在兩岸政策上四面楚歌,在島內施政方面也毫無建樹。經濟下滑、民生困頓、防務開支激增,這些都讓民眾對他失望至極。
曾經靠“抗中保臺”成功上位的賴清德,如今正陷入“內外交困”的泥淖。選民開始覺醒,國際社會也在重新評估臺灣政局的走向。
賴清德自認為可以憑借一套話術在大陸與西方之間周旋,但現實無情地告訴他,掩耳盜鈴的把戲終究只能騙一時,騙不了長久。
臺當局此前在中美對抗背景下,緊緊抱住美國大腿,把全部政治賭注都押在“倚美謀獨”上。
正如特朗普的“統一”發言所揭示的那樣,美國對臺灣從來不是無條件的支持者,而是一枚可以隨時交易的籌碼。
美國政策的根本出發點是國家利益,而不是所謂的“民主盟友”。
賴清德顯然也意識到這一點,所以才開始“松口”,試圖對大陸釋出善意信號。但他的這些“善意”,沒有一絲誠意,全是政治算計。
他想要讓大陸相信他愿意交流,卻又不敢得罪“臺獨”基本盤,左右逢源,結果反倒更加暴露其內心的虛偽。
而國臺辦的表態則完全不為所動。陳斌華用簡潔明確的語言指出,賴清德所謂的“交流合作”只是幌子,其核心目標仍是“謀獨”。
大陸方面對于這種“以假面換取寬容”的做法早已看穿,不會被任何言辭游戲所迷惑。
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大前提下,兩岸之間的交流對話必須建立在承認國家統一、反對分裂的共識基礎上,否則就是空談。
賴清德一邊高喊和平交流,一邊在政策上不斷推動“去中國化”、強化所謂“臺灣主體意識”,其矛盾行為早已失去說服力。
國際社會也開始感受到賴清德執政的不穩定性。多國政要和觀察人士已多次表達對臺灣地區“政策搖擺”和“經濟惡化”的擔憂。
在全球格局快速變化的當下,任何一個地區領導人如果不能提供穩定、理性的治理方向,都會引發外界的不安。
而賴清德,不僅在島內陷入執政危機,在國際上也難以維系以往所構建的形象。這對于一位上任僅一年的領導人而言,無疑是一種失敗。
從整個過程看,賴清德所謂的“軟化”立場,不過是政治投機下的一次試探。隨著大陸堅定推進統一進程,島內“臺獨”勢力的空間將越來越狹窄。
賴清德想通過言語上的妥協換取實質上的拖延和自主,但這樣的策略顯然已經失去效力。兩岸關系發展從不是由某一方的花言巧語決定,而是由中華民族整體意志推動。
無論賴清德如何演戲,無法改變的事實是:歷史從不等待猶豫者,更不會眷顧妄圖顛覆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