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黔北的群山之中,藏著一個曾經的國家級貧困縣——正安。
這里沒有沿海的區位優勢,也沒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卻用一把吉他,彈奏出了中國產業逆襲的傳奇樂章。
從“勞務輸出大縣”到“全球每七把吉他就有一把產自這里”,正安的故事不僅是一個產業的崛起,更是一場關于人才、政策和創新的深刻變革。
時間倒回20世紀80年代,正安人為了謀生,掀起了外出打工的浪潮。
1987年,正安組織“三百娘子軍”南下廣東務工,成為貴州省最早的規模化勞務輸出代表。
巧合的是,這群人中的大部分,后來進入了沿海地區的吉他制造廠。
從切割木材到調音檢測,正安人逐漸掌握了吉他生產的200多道工序,甚至有人從流水線工人成長為技術骨干和管理人才。
到了2012年,正安縣政府在一次調研中發現,全縣常年在外務工的20萬人中,竟有近6萬人從事吉他制造行業。
“這相當于一個龐大的‘技術人才庫!”正安縣就業局負責人曾感慨。
正是這些“打工者”帶回來的技術和經驗,為后來吉他產業的“無中生有”埋下了種子。
2013年,正安縣決定不再“為他人作嫁衣”。
他們啟動“鳳還巢”計劃,用“前三年免租金、后兩年租金減半”的優惠政策,吸引在外務工的吉他工匠回鄉創業。
第一個吃螃蟹的是鄭傳玖。
他將自己在廣州創辦的神曲樂器公司搬回正安,成為入駐國際吉他產業園的首家企業。
正安的承諾簡單直接:“墻內的事企業管,墻外的事政府包。”
從廠房建設到配件供應,從物流配套到人才培訓,正安以“貴人服務”理念打造營商環境。
原本需要從沿海采購的吉他配件,如今在產業園內就能找到供應商,電費比廣州便宜近一半,僅此一項每年為企業節省數百萬元。
到2023年,園區已聚集126家吉他及配套企業,形成從木材加工到包裝物流的完整產業鏈。
最初,正安吉他企業以代工為主,為國際品牌生產貼牌產品。
但代工的利潤微薄,一把出口價30美元的吉他,企業只能賺到2美元。
意識到瓶頸后,正安開始推動自主品牌建設。
“威伯”吉他是這場轉型的典型代表。
這個誕生于正安本土的品牌,通過電商平臺日銷超200把,連續四年蟬聯全國吉他網絡銷量冠軍。
另一家企業娜塔莎樂器則另辟蹊徑,研發出全球首款竹制智能吉他,內嵌聲卡和芯片,能用一把琴模擬樂隊效果,售價高達數千元。
截至2023年,正安已注冊77個自主品牌,擁有288項專利,自主品牌產值占比從零提升至30%。
正安的野心不止于制造。
他們將吉他工業與文旅融合,打造出“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吉他廣場上矗立著巨型吉他雕塑,街邊的火鍋店掛著本地生產的樂器,每年舉辦的吉他音樂節吸引數十萬游客。
2022年,吉他文化產業園晉級國家4A級旅游景區,游客可以參觀生產線、體驗手工制作,甚至定制刻有自己名字的吉他。
這種跨界融合帶來了驚人的效益。
2024年的一場消夏音樂季活動,線上線下參與人數超過2150萬,直接拉動當地餐飲、住宿消費增長40%。
就連瑞典吉他演奏家約翰內斯·莫勒也受邀擔任“正安吉他國際形象大使”,用改編的中國民歌向世界推廣正安吉他。
吉他產業的崛起,徹底改變了正安的經濟面貌。
2023年,全縣吉他綜合產值突破60億元,稅收貢獻超3億元,直接帶動1.5萬人就業,近10萬人通過產業鏈間接獲益。
在產業園里,37歲的祝貞秀從家庭主婦轉型為技術工人,月收入近4000元。
曾經的貧困戶鄭維琴通過“師帶徒”培訓,成為合桶工序的熟練工,實現了穩定脫貧。
正安縣中等職業學校開設全國首個吉他制作專業,畢業生直接被企業“搶購”。
政府推動“百千萬工程”,培養萬名吉他愛好者,讓音樂成為山區的文化基因。
正如一位返鄉工人所說:“過去我們背井離鄉是為了生存,現在回家是為了生活。”
正安的逆襲,為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轉型提供了獨特范本。
一是將“勞務輸出”轉化為“技術積累”;
二是通過政策創新降低產業轉移成本;
三是以文化賦能打破傳統制造業天花板。
如今,正安的目標已從“全球最大”轉向“全球最強”。
他們計劃建設國家級吉他研學基地,制定行業標準,甚至將苗族銀飾、中國書法等元素融入吉他設計,讓“中國創造”奏響世界。
回望這段歷程,正安人用一把吉他證明了:即便沒有先天優勢,只要敢闖敢試,深山也能長出世界級的產業。
正如當地流傳的那句口號:“打工何必去遠方,家鄉就是好地方。”
這或許是對“鄉村振興”最生動的詮釋。
編輯:小可
作者:老A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