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仁月 萬法皆修煉2025年05月22日 22:35四川5人
壹
所謂戰略決戰,簡單說就是賭國家的命運,賭軍隊的命運。
這個“賭”字啊很不好聽,可又找不出一個更恰切的字來代替它,就是這么一回事。
面對不確定時候,人事發揮到極致,剩下就只能交給神明保佑,普通人如此,權貴如此,國家也是如此。
2500多年荀偃同樣如此,此時他正站在黃河岸邊,用朱絲系著兩對玉恭敬地向河神祈禱,他這次祈禱也是一場主導華夏命運的戰略決戰。
他神情肅穆地念道:“齊國環靠著地形險要,仗著人多,丟棄好友違背盟誓,欺凌虐待百姓。
陪臣彪(晉平公)將要率領諸侯去討伐,他的官臣偃(荀偃自己)在前后輔助,如果得到成功,不要使神靈羞恥,官臣偃不敢再次渡河。惟你神靈加以制裁。”
念罷,將美玉投進了滾滾黃河之中,隨后諸侯大軍開始東渡黃河。
此時是公元前555年,晉平公率晉軍東渡黃河,救援衛魯二國,攻伐齊國。
貳
中古時代中原的冬天遠比現在溫暖,魯襄公和晉平公、宋平公、衛殤公、鄭簡公、曹成公、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在魯國濟水上會見,重溫湨梁的盟誓。
說是盟誓就是戰前動員會,做一下思想工作,隨后一起進攻齊國。
雖然說開戰之前又來魯襄公這里吃了一頓,但作為最為遵從周禮國家,魯襄公并沒有覺得吃虧。
與之相比,他更痛恨來自齊國的侵略。
齊靈公敢主動攻打衛魯,不怕激怒晉國,自然有所底氣,他的底氣就是平陰防門關。
防門關(以下簡稱防門)春秋戰國齊長城重要關隘,位于山東省 平陰縣廣里鄉。
今防門關地貌
《 竹書紀年》載:“齊筑防以為長城”。防門關為齊長城西端起點,長城由此沿黃河下游 右岸入泰山山脈。
因為自鞌之戰慘敗以后,為了防備山西各國,齊國早早在邊境修筑起長城。
齊長城始建于春秋時期,完成于戰國時期,是齊國為防備其他諸侯國進攻而修筑的防御工事。
它建筑在起伏連綿的泰沂山脈的山嶺、平谷之中,西起平陰縣境內,向東經淄博、沂水、莒縣等縣市,向東至青島黃島區入海,東西蜿蜒600多千米
此次齊軍就在平陰防門關依托于齊長城抵御諸侯軍進攻。
為了保險起見,齊靈公還特地在平陰防門關外圍挖了一條長一里的壕溝,在里面引入濟水灌滿。
根據楊寬?《戰國史》指出,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度量衡差異顯著,但以周制為核心,推測約為?300余米?。
(齊長城)
齊靈公心想防門關險要又有壕溝,完全可以擋住諸侯聯軍攻擊,優勢在我。
可沒有想到齊靈公手下心愛的寵臣夙沙衛就給齊靈公潑了一盆冷水。
夙沙衛說:“你這樣布置是不行的,還不如扼守險要的地方為好。
但是齊靈公很自信,防門關還不夠險要?
你是領導還是我是領導,聽你的還是聽我的?
就按照我說的去辦,你只管執行就好了。
圖:公眾號風韻長清
諸侯軍隊從魯國東渡濟水后,開始浩浩蕩蕩攻打平陰防門關,高墻壕溝雖然有效阻擋住了諸侯大軍,但是就算有高墻深壕,可春秋時期軍事科技很發達了,攻城器械那些墨家已經搞出來了,一物降一物。
攻城士兵乘坐攻城器械爬關城門樓子,《孫子兵法》寫的攻城就是士卒蟻附之,爬上去肉搏戰。
面對裝備精良,人數眾多的諸侯聯軍,齊軍自身損失也很大,戰場陷入僵局。
叁
眼見聯軍沒有進展,損失又這么大,晉國大夫未來的中軍將范宣子士匄也就是欒黡的老丈人,他爺爺士會是晉景公時期的中軍將。
他覺得不能這么打,就算靠體量獲勝,可損失太大了,賠本買賣不能做,要用計策。
他是晉國出色的外交家,在前570年,范宣子出使齊國,勸說齊靈公繼續和晉國結盟,齊靈公派太子光參加了雞澤之盟。
他心生一計。
靠他以前的關系聯系到自己的好朋友齊國大夫析文子說:
老哥我給你說個實話,你們趕緊撤軍,我們領導這邊開會決定要安排魯軍和莒軍各帶一千輛戰車從他們國內分兵兩路攻打你們國都。
真的要是計劃成功,你們就亡國了。
我是看著朋友份上坑你的,哦,是幫你的,趕緊跟你們領導說,好好想想。
析文子趕緊把自己得知消息給齊靈公報告,聽說魯國和莒國要端自己老窩了,推自己家水晶,齊靈公驚疑不定。
齊國大臣晏嬰,也就是晏子使楚那個晏子,他當時也在場。
他看到齊靈公被嚇得戰意全無,只能感嘆道:本來國君又沒有勇氣,還被你這么一嚇,豈能長久?
齊靈公不知所措,他也不能確定要不要回援國都,總之先看看情況再說。
主要是這個計策就是陽謀,就告訴你,我要襲擊你國都,你要么不回去在這守著,老窩就可能被端,要么就回去放棄防門關。
這是個復雜的問題,就看如何抉擇。
齊靈公決定先登上巫山望諸侯軍之氣,探探諸侯軍虛實,若他覺得諸侯軍實力不足,面對這種可能被偷襲國都情況,派遣一半兵力駐守平陰,再安排一半兵力回援臨淄,這樣平陰和臨淄兩地都能防守,這是一個折中的方案。
可晉國人就好像知道齊靈公的心思,故意虛張聲勢,諸侯軍在山林河澤的軍隊達不到的地方,也樹起大旗而稀疏地布置軍陣,制造出人數眾多的景象。
讓戰車左邊坐上真人而右邊放上偽裝的人,用大旗前導,戰車后面拖上木柴跟著走。
總之制造一種人山人海,氣勢洶涌的陣仗。
所以齊靈公看到的是漫天黃沙,戰云密布,旌旗獵獵,諸侯大軍無邊無際的景象。
光看文字描述,沒啥感覺,但真要現場所見,誰不為之膽寒呢?
這個假象把齊靈公給嚇懵了,他對齊軍和諸侯軍的實力差距產生了錯誤估計。
所以他只抽調一半兵力回援臨淄的折中方案有兩個弊端:
一來防門關兵力只剩一半必定擋不住諸侯軍
二來一半兵力回援臨淄勝算并不大。
所以集中全部齊軍回援臨淄,放棄平陰防門關,這樣下限就是能夠最大可能守住國都,相比在平陰部署一半兵力,平陰守不住,國都也可能也守不住。
想明白這個陽謀的狠辣,齊靈公覺得撤軍回援臨淄是最優選擇。
可這個抉擇是建立在齊靈公中了虛張聲勢的前提下。
而范宣子士匄對析文子說的魯軍和莒軍各帶一千輛戰車,分兵兩路攻打臨淄,在戰略上是可行的。
但是如果魯軍和莒軍真的有這個實力,直接偷襲就是了就把臨淄偷襲了就勝利了,為什么還要說出來?
魯國和莒軍真能拿出一千輛戰車還能被齊國欺負?
而晉軍虛張聲勢的做法,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那就是平陰之戰,諸侯軍兵力不足,或者說各位來參戰的諸侯并沒有帶數量多的部隊給晉國扎場子。
但又有一個疑問,聯軍主力為啥非要從泰山山脈的防門關過,不從北面平原迂回攻打臨淄呢?
唯一的解釋是你必須到防門關,因為齊國北部有兩條大河作為天險,晉軍在北部攻打齊國困難度很高。
從地理、防御體系和戰略布局來看,從齊國北部進攻存在顯著劣勢,而晉軍選擇西南方向(如防門關)或西部突破(如平陰)更具戰略合理性。
一、北部地理條件不利
黃河天險阻隔齊國北部以黃河為天然屏障,春秋戰國時期黃河下游河道在今河北、山東交界處形成多支流,河道寬泛且易泛濫。
若要渡河強攻,需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且渡河后可能面臨齊軍半渡而擊的風險,而且戰車部隊如何通過黃河,工程量太大。
而且晉軍若從北部進攻,需先突破黃河防線,而齊軍在此早有防御工事。
缺乏直接通道
齊國核心區域(臨淄、即墨等)位于今山東中部偏北,北部多為平原,但主要經濟和政治中心集中在南部和西部。
晉軍若從北部深入,需長途跋涉且無重要戰略目標可迅速攻占,難以動搖齊國根基。
二、齊國北部防御薄弱但戰略價值低
防御重心在西部與西南
齊國長期將防御重心置于西部和西南部,依托齊長城構建防線。例如:
齊長城西段:自平陰(今濟南平陰)向東延伸,是齊國抵御中原諸侯的核心屏障。
防門關:位于西南部,控扼濟水通道,是晉軍進入臨淄的必經之路。
相比之下,北部雖有黃河天險,但并非齊國重點防御方向,即使突破也難以取得決定性戰果。
齊國西部有廩丘、平陰等重鎮,是齊國與中原貿易的樞紐,控制這些地區可切斷齊國經濟命脈。而北部多為農業區,缺乏關鍵資源或政治中心,攻占后對齊國打擊有限。
三、晉的戰略選擇更優
依托中原聯盟的地理優勢
晉國位于齊國西部和北部,但晉國北部與齊國接壤處多為山地(如太行山脈),行軍困難。
而諸侯聯軍選擇從西部廩丘、平陰突破,可借助魯、衛等盟國提供后勤支持,并利用中原平坦地形快速推進。
齊長城雖長,但其西段(如平陰)因靠近中原,多次成為諸侯攻齊的突破口。
并且可以對齊國產生心理與政治威懾,從西部進攻可直接威脅臨淄,迫使齊國君主和貴族恐慌。
四、歷史案例驗證北部進攻的失敗
燕國伐齊的教訓
戰國中期,燕國曾聯合五國從北部攻齊(前284年),雖一度攻占臨淄,但因戰線過長、后勤不足,最終被田單反攻復國。這顯示即使突破北部防線,也難以長期控制齊國核心區域。
晉國早期戰略經驗
晉國在鞌之戰前多次嘗試從北部(如河內地區)對齊施壓,但收效甚微,轉而選擇與魯、衛結盟從西部進攻,最終取得決定性勝利。
結論
齊國北部雖非絕對不可進攻,但從戰略價值、地理條件和歷史經驗來看,西部和西南方向(防門關、平陰)是更優選擇。
晉軍和諸侯軍通過突破齊長城防線、控制經濟樞紐、威懾政治中心,實現了對齊國的有效打擊,而北部進攻則因天險阻隔和戰略價值不足被棄用。
(圖:史圖館)
所以諸侯軍只能南下從防門關過。
肆
圖:微信公眾號風韻長清
可到了防門關,能不能繞過防門關呢?
古時候,作為長城最西端的源頭,東障、廣里以西、以北曾經是一大片水域,方圓達40多里,被稱為“湄湖”。其與西面的濟水(大清河)相連。
《水經注》中記載的湄湖范圍是:南起潘莊村所坐落的山腳下,北到孝里鋪西邊的姚河口;西至現在河西齊河一帶,東至廣里、東障村;再向北還有孝里洼以北一直到現在歸德街道的董家洼、盧城洼、徐家洼等,面積由小到大,依次遞增;再由大到小,漸次遞減。
這些洼地現在早已成了良田,但在古代都是與濟水連為一體卻又相對獨立的天然湖泊。
向東不遠就是泰沂山脈余脈,這些洼地特別是孝里洼的存在,使得這一地段變得狹窄起來,縮成了一個瓶頸。
在這一咽喉之地的東邊是廣里村(今天的廣里村由于屢遭黃水侵害,已兩次遷村到齊長城南兩里外地勢較高的地方)。
原來村南是漸而拔起的嶺子頭,東面就是接連不斷的珠珠山、馬骨油山、陡嶺山、嵐峪北山、大峰山等泰山伸延過來的山脈余峰,即齊長城所經之地。
這里東憑泰山山脈之險,西據濟水并牽湄湖之障,地勢平坦。
現存齊長城源頭的土城墻,就橫臥在這一瓶頸之地的東側,正卡在南北交通要道的喉結之處。
古時候在此設防,得天獨厚,易守難攻,實為一兵家要地。有“自古濟水東岸一條官道通西南”之說。
即使是現代,這里還是通往中原地區的交通要道。
以上內容引用于微信公眾號:風韻長清
也就是說大規模以戰車為主力軍隊主力根本沒法繞過去,就算主力繞過去,后勤補給線部隊也繞不過去,在防門關的齊軍隨時北上截斷后勤補給線。
圖:公眾號風韻長清
看地圖連主力都不好繞過去,別說后勤輜重部隊了。
所以諸侯軍只能走泰沂山脈去啃硬防門關這塊骨頭,從時間來看從攻下平陰地方到打進臨淄花了十二天時間,也可以證明諸侯軍攻入平陰后進入山地,然后走的稍微平穩的山谷地帶抵達臨淄。
春秋時期部隊行軍,一天大概13公里左右。
但齊靈公并不怕諸侯軍單獨繞過防門關沿著泰沂山脈北部攻打臨淄,你一攻打,不僅后勤補給線就被切斷,而且齊軍可以從你的后方包抄你。
所以防門關是繞不過去的。
(圖中藍色箭頭為諸侯軍,紅色箭頭為齊軍,模擬齊軍從繞過防門關從泰沂山脈邊緣進攻,但后期會被齊軍切斷)
而此時齊靈公他要考慮的情況是,他的主力全在防門抵御諸侯軍。
所以魯國和莒國從南面繞過山地攻打臨淄的情況下,齊靈公就傻了。
他若分兵回援臨淄則,則兵力分散,兩地都守不住。
(圖中淺綠色是泰山山脈,淺藍色是沂山山脈)
所以他得知面對可能被被偷襲的情況下,只能放棄防門關,回援臨淄城。
因為齊靈公中了晉軍虛張聲勢之計,錯誤估計了雙方力量,認為就算留一半兵力在平陰,也是阻擋不住,沒有意義,不如全力回援臨淄城,還能最大可能包住臨淄城。
伍
二十九日,齊軍夜里逃走,這里我們可以知道齊靈公這邊他的軍事素養是多低。
諸侯軍的虛張聲勢和用間都沒有看出來,絕對是沒有好好學習祖先謀圣姜子牙的奇門遁甲。
反觀晉國這邊,每一個都是郭嘉那種神機妙算一般的人物。
(郭嘉)
他們好像都料到了今夜齊軍會撤退,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師曠告訴晉平公說:“烏鴉的聲音愉快,齊軍恐怕逃走了。”
刑伯說:有馬匹盤旋不進的聲音,齊軍恐怕逃走了。”
叔向:告訴晉平公說城上有烏鴉,齊軍恐怕逃走了。”
這段內容很有意思,齊軍當天夜里就逃跑了,按理說要天明才能知道消息。
晉國這里僅靠烏鴉叫就知道了齊軍動向,這不是封建迷信,這類似于梅花易數里面的風覺鳥占。
《三國演義》里面郭嘉通過旗桿被風吹倒就能知道劉備半夜來劫營,這不是完全虛構,正史上這些通曉玄學的高人太多了。
晉國這邊一直把老祖先文王傳下來的占卜術,學得扎扎實實的。反關齊國這邊一點可取之處也沒有。
十一月初一日,晉軍順利進入平陰,晉國不甘心放跑齊軍,于是追趕齊軍,準備打一場殲滅戰。
面對被諸侯軍追擊的險境,夙沙衛自告奮勇留下為大軍殿后,拉著大車,堵塞山里的小路。
之前夙沙衛就勸齊靈公不要把平陰作為戰場,是對的。
可以知曉春秋時期,通往齊國有很多山間狹窄的通道,如果一開始齊軍就全把這里堵上,利用這些地形防守不是更好嗎?
我們看地形圖,就算21世紀今天東西穿過這山脈的路線都很少,是天然的打運動戰的絕好地方。
作者估計夙沙衛的計劃就是把諸侯軍引入這東西一百多公里的山地,周旋,趁機殲滅敵軍。
(泰沂山脈)
夙沙衛這個人在齊國地位很高是齊靈公寵臣,據說是宦官。
他留下來殿后讓齊國兩個大將殖綽、郭最看非常沒有面子,于是說:“您來作為國家軍隊的殿后,這是齊國的恥辱。
老哥先走吧!
我們替你殿后
于是夙沙衛殺了馬匹放在狹路上來堵塞道路跑了。
但好像這點操作并沒有作用,要強調一下,堵塞狹隘的通道是有用的,但是此時齊國軍隊撤退急,沒有時間在這一百多公里的山地布置工事了。
如果一開始就在這些通道里面層層設置阻礙防守,消耗疲憊諸侯軍,并且集中優勢兵力,打機動防御戰,最后再切斷諸侯軍后勤是最優選擇。
我們這邊說齊國這兩個大將留下來為全軍殿后,但武藝實在不咋的,晉國猛將州綽追了上來,把殖綽、郭最兩個人都給俘虜了。
這個殖綽其實水平一般,上上篇文章我們提到過,因為在齊國混不下去,他去衛國,幫助衛獻公復辟了。
陸
形勢大好,晉軍準備追擊齊軍,魯國衛國自告奮勇,為啥呢?
報仇啊,一直以來都被齊國欺負狠了,現在找到機會,自然不會放過。
古代軍隊如果潰散了,那就很難阻止其有效反擊。
十三日,荀偃、士匄帶領中軍攻下京茲。京茲春秋時齊地。在今山東肥城市西。
十九日,魏絳、欒盈帶領下軍攻下邿地,位于今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一帶。趙武、韓起帶領上軍包圍盧地,沒有攻下。
據《姓纂》《盧氏族譜》等記載,齊太公姜尚的后裔高傒因有功于齊國,而被齊桓公分封到了今濟南長清的盧地,憑借五里之城建立盧國。
這里要我們知道諸侯軍進駐平陰以后并沒有立馬追擊齊軍,而是陸續攻占了平陰附近齊軍據點,這就是為了消除后顧之憂,保證后勤線暢通。
直到十二天以后的十二月初二日,諸侯軍隊到達秦周地方,砍伐了雍門外邊的萩木。
這里的秦周不知道在哪?
但如果說事是雍門,就是齊國國都臨淄城的西門。
也就是說諸侯軍利用了十二左右時間就打到了齊國國都臨淄城。
范鞅進攻雍門,他的御者追喜用戈在門里殺死一條狗。
孟莊子砍下橁木制作頌琴。
初三日,放火燒毀了雍門和西邊、南邊的外城。
劉難、士弱率領諸侯的軍隊放火燒了申池邊上的竹子樹木。
池,古齊名池,文獻中多有記載。現在位置在臨淄齊故城小城西,為澠(shéng)水、系水源頭。
澠(shéng)水、系水,是古代齊都以西、以北兩條重要的河流。澠水、系水同源,均出自臨淄齊故城小城西的申池。
初六日,放火燒了東邊、北邊的外城,范鞅攻打揚門。
齊城城門名見于史書記載的有申門、稷門、雍門、楊門、廣門、東閭門、虎門、龍門、鹿門、郎門、章華門、北門、南門、東門、西門等,因為多數未記明確切方位,難以一一定位。
比較肯定的申門、雍門、楊門是西門,東門、東閭門、廣門為東門。章華門為北門。
州綽攻打東閭,左邊的驂馬由于擁擠而不能前進,回到門里盤旋,停留很久,把城門門扇上的銅釘都數清楚了。
只能說齊國這次輸的很慘,由于齊軍主動撤離防門關,齊軍主力回到臨淄才發現被耍了,哪里有什么魯莒聯軍。
諸侯軍一路從泰山山脈平推到國都臨淄之外,擄掠放火,攻打城門,齊靈公只能死守平陰城,可以說是齊國自姜太公建立491年以來以來最大的國恥了。
柒
平陰之戰的失敗,責任在于齊靈公。
各位讀者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你是齊靈公,你會怎么打這仗?
這場戰役失敗的第一個原因就是和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是一樣的,就是錯誤地和強大敵軍打陣地戰。
?由于左傾冒險主義的推行,博古、李德等人放棄毛澤東的機動防御策略,采取"御敵于國門之外"的陣地戰,與敵硬拼消耗。
這其實和齊靈公固執防守平陰防門關一樣的。
若根據毛澤東軍事思想,采取誘敵深入與集中優勢兵力殲敵?。
(毛澤東)
前四次反"圍剿"堅持毛澤東的"誘敵深入"方針,通過主動撤退引誘敵軍至根據地腹地,集中兵力在運動戰中殲滅分散之敵。
第一次反"圍剿"中龍岡戰役全殲張輝瓚師。
1930年10月,蔣介石調集10萬兵力對中央蘇區發動第一次“圍剿”,采取“長驅直入、分進合擊”戰術。
紅軍僅4萬余人,毛澤東、朱德提出“誘敵深入赤色區域,待其疲憊而殲滅之”的戰略。
12月,敵軍深入蘇區腹地,但始終未找到紅軍主力,形成分散部署
12月29日,紅軍獲悉敵前線總指揮張輝瓚率第十八師孤軍冒進至龍岡。龍岡地勢險要,群山環抱,且群眾基礎良好,利于紅軍隱蔽行動。當夜,紅軍主力秘密西進,完成對龍岡的包圍。12月30日拂曉,紅軍紅三軍第七師趁晨霧占據龍岡圩外圍山頭陣地,毛澤東、朱德在黃竹嶺指揮所部署。上午9時許,張輝瓚部先頭部隊在石拱橋遭紅七師迎頭痛擊,戰斗正式打響。敵軍憑借武器優勢猛攻,紅軍紅三軍第八、九師迂回夾擊,永豐縣赤衛隊、群眾運輸隊等萬余人支援前線,協助運送物資并擾亂敵軍士氣。戰斗持續至中午,紅十二軍從南側突襲敵第五十二旅,切斷其退路。下午3時,紅四軍和紅三軍團主力從北側插入張家車,徹底包圍敵軍。4時,紅軍發起總攻,敵軍潰敗。張輝瓚化裝潛逃至萬功山,最終被紅軍搜山活捉。此役全殲敵第十八師9000余人,繳獲大量武器龍岡大捷粉碎了國民黨第一次“圍剿”,鞏固了根據地,驗證了“誘敵深入”戰略的正確性。毛澤東以“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的詩句生動描述此戰標志著紅軍從游擊戰向運動戰的轉變。
此戰戰術核心在于?以少勝多、避實擊虛?,避免與敵主力硬拼,轉而針對薄弱環節實施快速打擊,所以齊靈公這仗就該這么打:
一.放棄在平陰與敵軍打陣地戰,把敵軍主力放進來,在通往臨淄城的狹窄山道里面引敵深入,誘敵,疲敵,層層阻擊,適當時機,切斷其后勤。
二.在得知魯國和可能偷襲臨淄情況下調集一部分兵力回援臨淄,加強臨淄城防御力量。
三.聯系楚國,攻打鄭國,迫使諸侯大軍援。
四.發起反擊,敵退我進,獲得勝利
我們再說說晉國此次平陰之戰正確的戰略戰術。
一.用間之術
《孫子兵法》強調間諜在戰爭中的重要性,它將間諜分為“因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等5種,其作用為探聽敵軍情報或向敵軍傳遞虛假信息。
此戰中,晉國大夫范宣子假意告知自己的朋友、齊國大夫析文子,稱聯軍正從魯、莒兩國繞過齊長城防線從側翼向臨淄進發,因而“君必失國”。析文子將這一信息告知齊靈公,齊靈公非常驚恐。因此,析文子在此戰中便成為晉“因其官人而用之”的“內間”。
二.虛張聲勢
此戰諸侯軍經過消耗之后明顯兵力不足,所以故意以假象虛張聲勢。是實力不足或者弱小一方適合用的計策。是兵法上的不能而示之能。
在人際關系場上,太老實的人,也包括我自己很容易被人看清底蘊。
你不虛張聲勢,在別人眼里你就是韭菜,你就是肥肉。
虛張聲勢就是保護你自尊和利益的一個手段,但這不是要你騙人,要合理去運用。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晉國這邊懂玄學占卜之術的人才,而齊國作為姜太公的子孫,卻把祖先最厲害的奇門遁甲之術和《太公兵法》忘得一干二凈。
當年姜太公把奇門一千零八十局演化為七十二局,運用在軍事上,無往而不勝。
這些寶貴的經驗他不可能不傳給子孫后代,只能說是其后代沒有好好學習,反關晉國這邊一直把文王占卜之術學習的扎扎實實的,所以在軍事戰爭中,就可以得到信息的優勢,從而提高軍事的勝利。
所以今天,面對老祖先留下的經典傳承,《易經》、《奇門遁甲》、《毛選》,我們這些普通人要好好鉆研,學習。
我一直寫歷史文章其實更多的講的是兵法,制勝之道。
雖然我們不打仗,但兵法包括毛澤東軍事思想,不只是可以在軍事上運用,也是個體普通人以弱勝強,克敵制勝的法寶。
里面藏的都是不被剽竊勞動價值的方法理論,就算人定不能勝天,也該盡人事,聽天命。
以教員的一段話作為這篇文章的結尾。
不要被敵人的氣勢洶洶所嚇倒,
不要被尚能忍耐的困難所沮喪,
不要被一時的挫折所灰心。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黑暗即將過去,曙光就在眼前。
有利的條件和主動的恢復產生于再堅持一下子的努力之中。
——毛澤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