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自殺性自傷”(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即通俗說的“自殘”:不以自殺為目的的自我傷害。
我不太想談自傷行為,因為它雖然表現上屬于個人心理問題,但很多時候是社會問題,從根源來說,需要改變導致個人出現自傷問題的環境問題,而不是僅僅改變個體心理。
自傷行為在青少年群體中比例不小,是非常需要重視的問題——不僅是國內,全球皆如此。
自傷行為是青少年心理問題嚴重性的表現之一,為何青少年心理問題嚴重,重要原因之一是他們的自主能力有限,應對問題方式受限。
導致青少年出現心理問題的誘因,常見的是家庭和學校。
家庭
如果有著不良原生家庭,成人即使情感上難以割舍對家人的情感,至少可以在環境上遠離家人,減少接觸,相對減輕不良原生家庭帶來的負面影響。
可孩子不行,無法逃離,只能忍受原生家庭不良影響。
學校
1.學業
成人如果在一家高壓公司工作,即使存在經濟壓力等限制選擇機會,但至少存在選擇空間,客觀來說存在換公司的可能性。
孩子面對大環境的學業壓力,除非父母有條件,可以提供無學業壓力的環境——比如從小讀私立學校,將來直接出國——孩子自己沒有主動選擇的能力,沒有選擇學業壓力小的環境的自由,客觀可能性都不存在。
孩子只能被動適應學業壓力。
2.老師
如果孩子在學校遇到不良老師刁難、針對,大多數家庭沒能力硬剛老師。
因為如果矛盾激化,老師加重刁難孩子,很多父母沒能力給孩子換班、換學校等其他應對措施,或是硬氣到讓老師不敢針對孩子。
遇到不好的領導,成人有選擇空間換部門、換公司——雖然有現實因素,限制現實的選擇空間,但至少存在選擇可能性。
孩子沒有。
面對不良老師,很多時候孩子不得不忍受——有時是家長也不支持孩子,反而指責孩子;有時是家長有心無力。
不是所有老師都能夠為人師表,有些不配為老師的人,能夠做出要求全班學生孤立某個學生的行徑——有時都不是因為該生表現、成績不好,僅是因為學生在教師節,沒送自己禮物這類無理原因。
3.學生
校園霸凌的惡劣,可能大家看過不少新聞了。現在很多校園霸凌事件,施暴者的行為,從嚴重程度而言完全夠得上嚴重犯罪,只是因為尚未成年,定性在“校園霸凌”來描述。
有些雖未達到犯罪,比如孤立、排斥,對孩子心理傷害非常大。
成人遇到不良同事,可以不搭理、硬剛、離職等;被同齡人接納的重要性,對孩子而言遠大過成人,且孩子也不具備主動換班的選擇空間,不得不依賴父母。
大家作為過來人很清楚,換班、換學校,從可能性的容易程度來說,遠難于換工作。
如果遭遇校園霸凌,很多時候孩子也沒有太好應對方式,只會忍受。
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環境誘因,家庭和學校,如果類比成人的家庭和工作環境,成人有多些應對方式,孩子沒有,常常只能繼續承受負面刺激的負面影響。
孩子往往是負面環境的被動承受者,無法改變環境,又不能離開環境,承受負面影響帶來的痛苦,而采取自傷緩解。
自傷問題的環境制造者,會關注自傷話題嗎?
通常不會。如果他們會關心這種話題,大概率也不會給自傷者帶來痛苦。
自傷者才更可能被這類話題吸引。這是我開頭說不想談這個話題的原因,自傷者看到自傷問題的原因,更多在自己難以改變的環境因素,可能增加無力感。
我仍回答這個問題,是想呼吁,成人有義務為孩子營造更好的成長環境:
父母把孩子帶來這個世界,有義務給予孩子物質之外,健康的心理成長環境,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給到孩子理解、支持,而不是要求、要求,還是要求;
學校有義務照顧孩子的心理健康,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以及學習之外,關注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營造良好學校氛圍,不能只關注學習,忽視孩子的心理成長。
如果是青少年自傷者看到這篇回答,也不用無望。負面環境難以改變,往往也不是絕望之境。
事物都在變化,不存在不變的事物。隨著你的成長,能力的增強,能夠離開環境,自由選擇的余地也會增加;
可以找學校心理老師,嘗試心理咨詢,也許有自己未想到的改善空間;
可以發展人際支持,度過暫時不能離開的負面環境。
自傷之外,有機會發展健康的、非傷害的方式應對困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