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只有在買玩具、買零食、看動畫片這種事情上才會拿出1.5倍速,一叫就到。
而在洗漱、吃飯、穿衣、寫作業(yè)這些事情上,則是慢吞吞。
你不催他不動,你催十遍,他才動一下。
快點!快點!你能不能快點!
可能是每個家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詞匯了。
為啥孩子這么磨嘰,這么慢呢?
01
十個孩子,九個都是大磨嘰,這很正常
不是只有你娃磨嘰,是絕大多數(shù)娃都磨嘰啊!
可以這么說:十個娃,九個都是大磨嘰。
磨嘰的孩子,會被我們認為沒有時間觀念,自律能力差。
那這里就有一個疑問了:
2-7歲的孩子是否有能力具備時間觀念?是否有能力自我管理?
答案是:不能。
這2個能力超出了幼兒階段孩子的客觀發(fā)展水平(大腦發(fā)育及認知發(fā)育)。
由于時間的抽象性、不可逆性、相對性等特點,對人的抽象思維能力和認知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給幼兒的認知帶來了很大的困難-----《透視幼兒心理世界》
我們所要求的5分鐘內(nèi)穿好衣服,20分鐘吃完飯,對孩子來說都是大腦無法理解的抽象任務。
有的人會給孩子定鬧鐘,用具體的聲音來提醒孩子時間到了,并告訴孩子如果遲到了就會有什么后果,但孩子依然不行動。
這是認知局限的原因。
根據(jù)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2-7歲的孩子正處于前運算階段,這個階段的特點是不理解未經(jīng)歷過的抽象事物,需要借助具象獲得相應的知識。
孩子無法預知如果遲到了會怎樣(幼兒園就算遲到了也不用承擔責任),以及對一整天的活動安排會產(chǎn)生什么影響。
所以,早上你著急送孩子上幼兒園,告訴他再不走就遲到了,孩子卻還要玩一會兒玩具,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孩子認知里的時間是:把手頭里正在做的事情完成了,時間才算到。
在大腦和認知局限之上,如果再疊加上孩子天生性格慢熱、精細動作能力不足、學習新事物能力慢、注意力不集中等因素。
磨嘰就會被放大,成為普遍的親子沖突。
02
孩子用磨嘰來反抗父母,這才不正常
大多數(shù)父母是不了解孩子磨嘰的客觀原因的,他們只會把磨嘰歸結(jié)于孩子的態(tài)度不正,習慣不好。
然后用催促、訓斥、威脅等粗暴的手段,強制推動孩子。
這個粗暴的手段對于2-3歲的孩子還算管用,也會讓父母誤認為這些方法是正確有效的。
你看吧,只有催,才能動。
然而到了幼兒園中班以后,尤其是小學,父母就會陷入一個僵局:孩子催不動了,你催你的,他磨他的。
心理學家黃仕明是這樣分析孩子的拖延的:
當一個人失掉了自主性,總是感覺被驅(qū)趕,沒辦法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感驅(qū)去進行某些行動的時候,就會在內(nèi)心慢慢積累做出一個反擊。
對于孩子來說,拖延就是一種反擊方式。
一個長期磨嘰的孩子背后,大概率有一個焦慮、強勢、高控的家長。
孩子沒有自主支配時間的余地,所有的活動必須在家長規(guī)定的框架中進行,且不容妥協(xié)。
久而久之,孩子只能用拖延和磨嘰來表達不滿。
你催吧,反正我就不動彈。
孩子越不動彈,父母就越暴躁。
在這個惡性循環(huán)里,磨嘰早已不是一個客觀局限,它成為了孩子無聲反抗父母的手段。
而父母依然把磨嘰當作態(tài)度和習慣來處理。
03
磨嘰,最終磨的是父母的心性和智慧
養(yǎng)娃時間久了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的磨嘰,最終磨的都是父母的心性和智慧。
只有我們改變了,才能推動孩子的磨嘰向著積極的方向轉(zhuǎn)變。
我兒子也是磨嘰大軍中的一員,不過這幾年下來,他的磨嘰不斷“縮短、減弱”。
洗漱、穿衣、吃飯、作業(yè)等容易磨嘰的事情基本都能在時間范圍內(nèi)完成。
下面這幾個方法分享給大家,希望對你們有用:
1、降低我們自己的期待值
從一開始,就不要期待“孩子隨叫隨到,一說就動”,因為一定事與愿違。
如果事情沒有按照我們期待的方向發(fā)展,我們就會暴躁,生氣。
一旦生氣暴躁,我們和孩子都會偏離軌道,掉入情緒漩渦。
合理的認知和期待應該是這樣的:
孩子一定會磨嘰,我得把心理預期放寬一些。
這樣想的好處是能讓我們淡定,提高包容度。
2、提前告知孩子,盡量不要搞突然襲擊
如果要改變孩子的活動軌跡,一定要提前告知孩子,讓他有所準備,專門給孩子的磨嘰留出時間。
比如,7點要寫作業(yè),我們不能6:45才去叫他,那他一定會發(fā)脾氣,各種拖延。
我們應該提前1-2個小時告訴孩子:7點我們要寫作業(yè),你現(xiàn)在還有2個小時的時間可以自由支配。
快到7點時,我們再去叫孩子,他的抵抗情緒就沒那么嚴重。
3、用選擇代替催促
當你遇到孩子磨嘰的時候,不要直接催促快點,而是讓他做選擇,讓他享受自主帶來的成就感。
比如要出門上學了,他褲子沒穿,衣服沒穿。
我們先問:你想先穿哪個?褲子還是衣服?
孩子選了穿褲子后,又開始磨嘰。
我們再問:你想先穿左腿,還是右腿?
再比如要寫作業(yè)了,孩子磨磨唧唧不想動。
我們先問:你準備先寫語文,還是數(shù)學?
這么說,當下或許不能完全加快節(jié)奏,但至少不會激起孩子的抵抗,同時又表現(xiàn)得很尊重孩子的樣子。
這個方法如果從孩子2歲多,自我意識迅猛發(fā)展的時候開始就使用,那他以后磨嘰的概率會大大降低(不可能完全避免)。
也能為孩子的統(tǒng)籌計劃能力發(fā)展打下基礎。
4、用明確的指令和動作代替催促
就拿洗漱來舉例子,孩子磨磨唧唧不去衛(wèi)生間,我們直接走過去拉著孩子帶到衛(wèi)生間,接下來用明確的指令來提醒孩子:
張開嘴
刷左邊牙齒
恩,刷得很干凈,現(xiàn)在換右邊
非常好,漱口吧
不要說“快點刷,刷快點,別磨嘰”這些模糊的命令。
這需要我們有意識的改變說話方式,下次在準備說“快點”之前,提醒自己直接走到孩子身邊,說出具體的指令。
然后抓住他的手,去執(zhí)行指令。
5、讓孩子從“不磨嘰”中獲益
我們一直強調(diào)快一點,但孩子根本不理解快一點寫作業(yè)、快一點洗漱、快一點收玩具對自己有啥好處。
除非,他們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好處,扎扎實實的獲益。
什么好處才是孩子在意的,想要的?
普通的好處:比如多玩一會兒,多聽幾個故事,多吃幾個零食。
高級的好處:比如我是個很會安排計劃的人,我做事效率高,我能駕馭時間,我很有成就感。
舉個例子,某天孩子洗漱完,到了上床看書的時間,我們就說:今天我們可以額外多讀2本書。
因為你剛才一到時間就去洗漱了,一點都不拖延,你給你自己搶出了2本書的時間呢。
這2本書就是他從“不磨嘰”中獲得的正面體驗。
再比如,讓孩子在外面多玩半小時,然后告訴孩子:你今天20分鐘就吃完了飯,所以才能多玩這么久,你把時間安排得很好。
我們要時不時的給孩子提供這種“因為我不磨嘰,所以我受益了”的機會。
讓孩子感覺自己在規(guī)劃駕馭時間這件事情上充滿成就感。
人只有在自己擅長、有成就感、有價值感的事情上才能積極行動,這才是解決磨嘰的終極殺手锏。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