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自:外灘教育(ID: TBEducation ),作者:Sherry
畢業學生越來越多,成功就業的學生越來越少,就業市場的供需矛盾逐年加劇,年年都是“史上最難就業季”。
高校畢業季即將來臨,對于馬上走出大學校門的畢業生們來說,焦慮可能遠遠大于欣喜。
2025年,我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將達到1222萬人,突破歷史新高,而留給應屆生的工作崗位“數量有限”。
前段時間,從中核集團春季招聘的數據中,我們可以非常直觀地看出畢業生們的“就業困境”:1730個崗位吸引了近120萬份簡歷,平均每個崗位的競爭者有691人。
畢業的學生越來越多,成功就業的學生越來越少,就業市場的供需矛盾逐年加劇,年年都是“史上最難就業季”。
而其中,名校畢業的本科生更是處于一個“不上不下”的尷尬境地——名校學歷有,但想進高校、科研機構等,學歷還是“差了一截”;實習經驗不多,但面對工資不高、需要上一線的“螺絲釘”工作,這似乎和他們想象中的精英白領工作相差甚遠。
大家總說就業難,此次,外灘君就扒了一遍39所985高校的2024年本科生就業數據,看看這些畢業生都去哪兒了。
985學生本科畢業后
升學為主要出路
01
985高校本科整體就業率依舊保持高位
但下降趨勢明顯
整體看來,2024年,39所985高校的本科生整體就業率基本上仍處于高位,其中超一半學校的本科生整體就業率超過了90%。由此可見,985高校本科畢業生依舊“實力強勁”。
可是,當外灘君將2019年的數據整理出來后,還是發現了一個令人扎心的事實:2019年,有32所985高校的本科生整體就業率超過了90%。與5年前相比,如今大部分985高校的整體就業率都在下降。
據已查詢到的公開數據,北京大學2019年本科生整體就業率為97.4%,到2024年,本科整體就業率已經降至93.81%;
復旦大學2019年本科生整體就業率97.17%,到2024年,這個數字降至90.23%;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24年的本科生整體就業率直接跌破了90%,僅為89.16%;
天津大學則從2019年的98.06%降到了2024年的89.48%;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4年的數據直接跌破了80%,僅有79.92%。
這其中,也有一些高校保持得還不錯。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大連理工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的本科生整體就業率維持得還不錯,甚至出現了小幅上揚。
值得一提的是,一般高校對外公布的整體就業率包含升學、簽訂三方就業協議、靈活就業、自主創業等多種類型。
只要大學畢業后有地方接收,就算“就業成功”。因此,國內高校的整體就業率也曾一度被不少人詬病,水分太大。
另外,由于就業市場的嚴峻形勢,有不少本科生入職后,可能過不了試用期,或辭職,重新回到找工作的隊伍中。類似這些情況,其實都無法從本科生整體就業率的數據中看到。
02
升學,985本科畢業生推遲就業的主流選擇
985高校本科生整體就業率之所以可以持續保持高位,與本科生升學深造率高有著緊密關系。
2024年,一半的985高校的本科生深造率超過了60%。與2019年相比,所有985高校的本科生升學深造率都有了大幅提升。
據已查詢到的公開數據,2024年,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升學深造率均突破80%,其中,中科大的升學深造率已經高達92.28%。
而在2019年,這三所學校的整體升學深造率均低于75%,上海交通大學的升學深造率僅為68.46%。
整體升學深造率的提升,其實與主要與國內升學深造率的提升有關。
據已查詢到的公開數據,2019年,除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其他985高校的本科生的國內深造升學率均低于50%,那一年清華大學的本科國內升深造學率最高,為55.8%。
而2024年,這一數字“飆升”。浙江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本科生國內深造升學率均突破了65%,其他大部分985高校的本科生國內深造率均突破了50%。
而這背后的根本原因,與高校研究生擴招脫不了關系。
1999年開始,除個別年份,研究生擴招人數基本控制在每年2-4萬人左右。
2020年,研究生擴招首次高達19萬人。再之后,每年擴招人數基本沒再低于5萬人。
雖然留在國內深造的學生人數在上漲,但從2019年到2014年,學生的擇校想法變化不大——其中,大部分學生會選擇留在本校繼續深造。
除此之外,沖擊清北交復,是不少985高校學生的國內深造的“終極目標”,而留在雙一流高校是他們的“最后底線”。
除了985高校,中國科學院也是不少學生國內深造的選擇。
中科院是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科學技術最高咨詢機構、自然科學與高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主要以培養碩博研究生為主。
高校研究生大面積擴招,其實與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幾乎是同時出現的。
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勞動與就業研究室主任曲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從高校擴招到專升本擴招,研究生擴招,再到博士擴招,每個層級都在擴招,高學歷已經成為‘蓄水池’,起到一定緩解就業壓力的作用,但更像服用止痛藥,無法根治疾病。”
03
留學,正在被985本科畢業生拋棄
除了選擇在國內深造,本科畢業的學生們還可以選擇遠赴海外,繼續讀書。但扒了一圈數據看下來,985學霸們的留學熱情似乎不高了。
根據教育部2024年數據,39所985高校本科畢業生出國率從2019年的平均15.7%降至2024年的9.3%,達到近十年最低點。
據已查詢到的公開數據,2024年,只有上海交通大學的境外深造升學率超過20%,其他高校幾乎都跌至了20%以下。
其中,北京大學2024年本科出國(境)深造人數為641人,與2019年的818人相比,減少幅度超過21%;清華大學2024屆本科生出國(境)深造比例為18.4%,在2019年,這個比例為24.6%;
被一些海外高校Ban了的哈爾濱工業大學,2024年的本科生出國(境)深造比例僅為6.02%。
外灘君更深入地扒了一下985高校的留學偏好后發現,這幾年,美國方向的留學熱度下降得最快。
2019年,去美國留學,是不少頂尖985高校本科畢業生的“主流選擇”。當時間來到2024年,中國香港、新加坡、英國等國家已經超越了美國,成為了中國985學生們的留學深造熱門國家。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張家棟曾表示,中國留美學生數量呈現持續性下降,并非短期現象。
不管是留在國內繼續學習,還是選擇出國深造,升學已經成為大部分高校本科畢業生推遲進入就業市場的主流選擇。
原本以為985名校光環下的他們,可以擁有更多選擇,但是如今,升學已經不是他們的“可選項之一”,而是不得不選的“必選項”。
985本科生就業百態
金融專業就業難,科技大廠更熱門
隨著經濟大環境的下行,企業裁員、縮招越來越普遍,求職市場越來越卷,找到一份合適且穩定的好工作,難上加難。即使升學是不少本科畢業生的主流選擇,但是也有一部分畢業生選擇直接就業。
01
金融專業就業更難了,科技大廠更熱門了
2019年,不少高校對外公開畢業生就業偏好的時候,金融行業是繞不開的一個行業。到2024年,外灘君幾乎在畢業生就業報告中看不到金融相關的崗位了。
根據智聯校園發布的《2023年大學生職場風向標金融業大學生就業趨勢報告》,金融行業畢業生簡歷投遞量同比增長45.9%,而校招職位量同比下降33.2%。
圖源:智聯校園《2023年大學生職場風向標金融業大學生就業趨勢報告》
商科曾是大學最熱門的專業之一。金融行業就業門檻一直不低,再加上崗位銳減、畢業生數量激增,如今,金融行業的就業更難了。
不僅是金融行業,傳統互聯網行業如今也是“卷得可怕”。
經過20多年的發展,互聯網行業的紅利期基本已經過去,行業競爭愈發激烈。再加上企業降本增效,帶來的自然是崗位門檻的提升與各種“內卷”。除了學歷,不少崗位更需要具備相關工作經驗。
面對需要學歷+工作經驗雙重buff加持的崗位,應屆本科生們優勢不再。與此同時,互聯網大廠接納畢業生的能力也相對下降。即使進入企業,試用期也不再“走過場”,績效考核淘汰率逐年上升,晉升機會也越來越稀少。
伴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科技大廠迅速崛起,傳統互聯網企業也正在轉型,大量科技相關的崗位涌現,華為、比亞迪等科技大廠吸納畢業生的能力進一步加強。
02
就業報告上,消失的文科學生
最近,關于文科存亡的問題,一直被大家熱議。那文科畢業生的出路呢?
2024年,985高校本科畢業生的就業方向集中在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制造業等行業。這些行業相對偏技術流,吸納文科生的“能力有限”。
除了這些崗位,教育行業、公共管理行業等行業,與文科生似乎更加“匹配”,但個別行業也無法吸納所有文科學生。
根據獵聘的調研數據,外灘君發現,63.3%人文類應屆生認為不好找工作,而只有44.7%的理工類學生覺得“工作難找”。
的確,文科生很難闖進一些技術密集型的熱門行業,如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研發等領域,而這些領域的崗位相對較為空缺。伴隨著科技發展,適合文科生的崗位不但沒增加,還在縮減,再加上裁員不斷,很多文科畢業生只能去搶一些薪資低、發展空間小的基層崗位,如行政、人力、客服等崗位。
在如今的就業環境下,不是文科生就業太難了,而是文科生能做的太少了。
03
國企、央企加入“搶人大戰”
民營企業一直是吸納畢業生的重要力量,但伴隨著國家政策的落地,國企央企也陸續加入了“搶人大戰”。
與民營企業的“高薪”挖人政策不同,國企、央企的各種福利待遇更好、穩定性更高等。在如今的就業環境下,這些福利似乎頗具吸引力。
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等成為了吸引高校畢業生的中堅力量。
一些國企搶人的手直接伸到了高校,他們直接與高校合作,幫助學生實現從課堂到崗位的無縫銜接。
比如,南方電網與華南理工共建的"數字電網學院",讓學生從大二開始參與智能電網項目,畢業后直接進入企業實驗室。這種"訂單式培養"模式,讓人才適配周期縮短了60%。
04
不死盯北上廣深,畢業生的就業地更多元
相信不少學生在高考報志愿的時候都聽過一個建議,選大學的同時,也要看看其所在的城市。
到現在,外灘君也認為一個學校的氣質與魅力與所在的城市息息相關。
2019年,北京大學近一半的畢業生會留在京津冀地區;
上海交通大學超 40% 的畢業生會留在上海就業;
浙江大學的畢業生六成以上留在了浙江省;
南京大學的畢業生中,約 58.26% 更偏愛江浙滬地區;
西安交通大學的畢業生主要選擇在陜西省就業,占比為 37.73% ......
在哪兒讀書,就盡量留在哪兒工作,這似乎成了大家墨守成規的一個約定。
但到了2024年,這個趨勢似乎有一點點變化。
2024 年,清華大學京外畢業去向落實率為 56.2% ;
浙江大學 1009 名畢業生選擇到中西部建功立業,同比增長 16.38% ;
西安交通大學的畢業生也不僅僅聚焦在陜西,而將目光放至整個中西部地區;
南京大學鼓勵學生投身基層工作, 2024 屆畢業生中共有 410 人選擇成為選調生,還有 1122 人選擇在中西部就業。
就地區這一點來說,雖然北上廣深依舊對畢業生們有著巨大的吸引力,但如今大家也不死盯一線大城市了,畢業生們的就業選擇地,更多元了。
就業問題的背后:
畢業生與企業的“錯配”
扒了一圈985高校就業數據,又了解了一些今年大學生就業的實情,“畢業即失業”再也不是一句玩笑話,而是最真實的現實。
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就是大學畢業生們與企業的“錯配”——畢業生能給的,和企業想要的,完全脫節。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機械工程專業剛畢業的大學生,在學校很少有機會親手操作各類大型設備;而企業,則更需要那種“一來就能上手干”的熟練工。
蘭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長鄔大光也曾表示,社會發展進入“加速時代”,但高校專業調整卻總是滯后于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
除此之外,不少剛畢業的學生對工作這件事兒充滿了“濾鏡”。
穿著筆挺的西裝,端著一杯咖啡,走進位于CBD的高級寫字樓......大學生們想象中的工作就應該這樣“光鮮亮麗”,工作了幾年的打工人,其實都清楚工作背后的“辛酸與苦楚”。
2025屆高校畢業生規模將突破1200萬,而1999年,也就是高校擴招啟動之年,普通高校畢業生數量僅為100萬人左右。
即將走上職場的大學生們,更應該聚焦自己,想想自己的優勢與劣勢、自己能做什么、又愿意花多少精力與時間把這些做好。如今,雖然就業市場一片蕭瑟,但與1999年相比,現在實現人生價值的途徑的確更加多元。
真正的成長,不在于逃避失敗,而在于與焦慮和解,并在一次又一次的試錯中重構對自我與世界的認知。
參考文獻:
1.高校就業數據均來自各高校公眾號、博雅數據庫等
2.《史上最多畢業生1076萬:有人沒活干、有活沒人干》中國新聞周刊
3.《1222萬!應屆生,迎就業“寒冬”》軟科
4.《這方面人數,“15年來中國首次被印度反超”》環球網
5.《國企深改 | 從央國企視角看廣東"搶人大戰":產業升級下的國家戰略新棋局》域智股份
-每日教育新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