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二戰中的失敗,導致歷史上曾經擁有的四個島嶼現在被俄羅斯占領著。
之后,日本也曾有機會把這北方四島拿回來過。
可當歷史上的蘇聯主動提出歸還日本在北方四島中兩座島嶼,只是附帶“美軍撤離日本”的條件時,日本為何果斷搖頭?
看似穩賺不賠的買賣,為何如今過了快百年,日本依然不做呢?
要回島的第一個機會:赫魯曉夫的“精明”
1956年,還是兩級世界冷戰中,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卻向日本拋出了一個讓人吃驚的提議:愿意歸還北方四島中的齒舞、色丹兩島。
赫魯曉夫是蘇聯當時最高級別的領導人,也是一個敢于打破常規的改革者。
他可不是好心歸還,因為他還提出了一個條件:要求美軍撤出日本。
彼時,蘇聯在遠東面臨美國軍事基地的巨大壓力,赫魯曉夫希望通過歸還兩座戰略價值相對較低的島嶼,換取日本在美蘇之間保持中立,斬斷美國在東北亞的軍事觸手。
這一招有三個目的,如果這件事真的達成了,既能緩解冷戰初期蘇聯遠東壓力,又能斬斷美國在東北亞的軍事觸手,還能用兩座戰略價值有限的島嶼試探日本底線。
蘇聯的算盤打得叮當響,可日本也不是傻子。
作為日本戰后的關鍵領導人,鳩山一郎深知與周邊國家改善關系對日本復興的重要性。
他上臺后,積極推動與蘇聯建交,試圖擺脫美國的過度控制。但面對赫魯曉夫的提議,他陷入了兩難境地。
當時的日本剛從戰后廢墟中爬起,經濟依賴美國扶持,安保仰仗《美日安保條約》。
一旦美軍撤離,失去“保護傘”的日本,不僅要直面蘇聯軍事威脅,更可能被排除在西方經濟體系之外。
在民族主義情緒與現實利益之間,他最終選擇了現實利益,還是站在了美國這邊。
盡管內心渴望收回北方四島,但為了日本的生存與發展,他不得不放棄。
北方四島歷史上屬于誰?
在19世紀以前,北方四島的歸屬權一直處于模糊狀態,日本蝦夷族與俄羅斯哥薩克人在此零星定居。
這片島嶼既不屬于日本也不屬于俄羅斯,總體來說可以算是荒無人煙。
可島最后總要有個邊界吧,1855年,《日俄和親通好條約》簽訂,雙方首次明確劃定邊界,將四島劃歸日本。
此后的半個世紀,日本開啟了對島嶼的開發,建立港口、移民定居,讓這片荒蕪之地逐漸有了煙火氣。
歷史的轉折發生在1945年。隨著蘇聯百萬大軍橫掃盤踞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北方四島也在“八月風暴行動”中被蘇軍迅速占領。
根據《雅爾塔協定》,蘇聯獲得了對千島群島的控制權,北方四島作為千島群島的延伸,被順理成章地納入蘇聯版圖。
戰敗的日本根本沒有討價還價的資格,1947年,四島被正式寫入蘇聯憲法,島上約1.7萬名日本居民被強制遣返,只留下空蕩蕩的房屋和被摧毀的神社。
第二個機會,賣島的討價還價
時間拉到20世紀80年代,蘇聯經濟陷入了嚴重危機,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日本又有了一個拿回島嶼的機會,時任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為了搞錢,想出了一個大膽的主意——把北方四島賣給日本!
他獅子大開口,直接開出了2000億美元的天價。
要知道,那可是上世紀的八十年代,錢比現在的價值高多了。
日本對蘇聯的經濟危機樂見其成,但對于花錢買回島嶼很不感冒,他們覺得這四島本來就是我的,憑啥花這么多錢買?
于是開始瘋狂砍價,最后只愿意出280億美元。
日本和蘇聯完全把國土當成了生意,雙方就像菜市場里討價還價的小販和顧客。
蘇聯這邊覺得日本給的錢太少,簡直不夠塞牙縫,日本那邊又覺得蘇聯漫天要價,兩邊誰也不讓步,談判自然以失敗告終。
這幾次的談判,其實可以看出來,日本可能對國土的重視度不是特別高,每次都是因各種各樣的原因沒拿回領土。
可真的想做一件事的時候,哪有那么多借口呢?
第三次機會
1991年,蘇聯轟然解體,繼承了蘇聯大部分“遺產”的俄羅斯也接過了北方四島問題的“燙手山芋”。
日本一看,覺得機會來了,蘇聯都沒了,他們是不是能趁機把土地要回來?
當時日本國內甚至有人叫囂著要“三天內收復北方四島”,總之態度異常強硬。
但俄羅斯也不是吃素的,雖然剛成立的俄羅斯面臨著經濟困境和內部混亂,卻在領土問題上毫不含糊。
葉利欽政府明確表示,俄羅斯領土不容侵犯,北方四島是蘇聯在二戰中取得的成果,不可能輕易放棄。
而且俄羅斯繼承了蘇聯時代的核彈,手握核武器這張牌的俄羅斯,警告日本別輕舉妄動。
日本這下傻了眼,再怎么叫囂,也不敢真的用武力去奪回四島啊,只能繼續在談判桌上和俄羅斯扯皮。
現在
進入21世紀,俄羅斯總統普京成為北方四島爭端中的核心人物。
他以“硬漢”形象著稱,執政以來,下令在島上部署反艦導彈系統,將島嶼打造成遠東軍事要塞;
推動在島上建設免稅經濟區,吸引數萬移民定居。
不過在執政后,他也曾多次對日本釋放善意:2004年,俄方重申愿按1956年協議歸還齒舞、色丹;
最終自然還是失敗,主要是每次雙方的口風總是達不到一致,你有我無,我無你有的“零和博弈”思維,讓每次談判都在死胡同里打轉。
其實日本還是有幾個首相對拿回日本國土有很大興趣的,比如曾經的首相森喜朗。
他執政初期,曾表現出對俄羅斯的友好態度,積極推動與俄羅斯的談判。
然而,在國內右翼勢力的強烈反對下,他的立場又轉向了強硬,要求俄羅斯必須歸還全部四座島嶼,否則拒絕簽署和平條約。
安倍晉三是日本執政時間最長的首相之一,在北方四島問題上投入了大量精力。
他執政期間,與普京舉行了多次會談,試圖通過經濟合作換取俄羅斯在領土問題上的讓步。
安倍提出“經濟合作先行”的策略,承諾向俄羅斯遠東地區投資,建設基礎設施、開發資源,以此為籌碼推動俄羅斯歸還北方四島。
然而,安倍的努力最終收效甚微,一方面,俄羅斯對日本的經濟承諾持懷疑態度,擔心日本只是利用經濟合作拖延簽署和平條約;
另一方面,日本國內右翼勢力的壓力,讓安倍不敢在領土問題上做出任何妥協。
在“對美忠誠”與“國民期待”之間,安倍陷入了兩難境地。盡管他執著地推動談判,但始終無法突破俄羅斯的底線,最終他離開政壇是帶著遺憾的。
日本的兩難
日本對收復領土一直很矛盾,歷屆日本政府在“對美忠誠”與“國民期待”間反復橫跳,一會兒一邊,有種朝令夕改的感覺。
鳩山由紀夫試圖推動“東亞共同體”,緩和與俄羅斯關系,卻因國內右翼勢力施壓被迫下臺;
安倍晉三推行“價值觀外交”,一邊與普京頻繁會面,一邊在國際場合強硬宣稱“四島是日本固有領土”。
日本拒絕俄羅斯條件,主要還是因為美國,讓日本沒有太大的主動權,這也是日本做法看起來矛盾的原因。
作為美國盟友,日本不敢觸碰《美日安保條約》的紅線;作為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的國家,又無法接受“部分收島”的結果。
難解的死結
日本的民眾對失去北方四島耿耿于懷,每年都有大規模的游行,要求俄羅斯歸還領土;
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依賴美國的庇護,在與俄羅斯的博弈中底氣不足。
而俄羅斯這邊,認為占領北方四島是二戰的合法結果,是維護遠東安全和戰略利益的重要保障,對日本的領土訴求嗤之以鼻。
兩國之間的歷史積怨、現實利益沖突,再加上復雜的國際局勢,讓北方四島問題變得越來越棘手,至今仍是橫亙在日俄之間的一道鴻溝。
對此你有什么看法,歡迎評論區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