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南美大陸傳來震撼消息:哥倫比亞總統佩特羅訪華期間,中方提出以4000萬美元單價向其出售24架殲10CE戰斗機,并配套霹靂系列導彈及靈活融資方案。這一消息瞬間引爆全球軍事圈——這個被美國視為“后院”的國家,正考慮用中國戰機替換服役近數十年的以色列“幼獅”和法國“幻影5”。
就在一個月前,巴基斯坦空軍的殲10CE剛在印巴空戰中擊落3架法國“陣風”和1架“幻影2000”,用實戰證明了中國戰機的實力。
哥倫比亞空軍現有23架以色列“幼獅”戰斗機,其原型是法國“幻影5”,1987年引進時已屬二手裝備。這些戰機采用上世紀70年代技術,雷達探測距離不足100公里,僅能掛載短程導彈,且維護成本高昂——以色列提供的延壽服務單次就要800萬美元。
更尷尬的是,哥倫比亞周邊國家已完成空軍換代:委內瑞拉裝備蘇-30MKK,巴西引進瑞典“鷹獅”E/F,阿根廷也在尋求新型戰機。面對“空中代差”壓力,哥倫比亞亟需尋找高性價比解決方案。
殲10CE的出現堪稱“及時雨”。這款4.5代戰機配備有源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超240公里,可同時追蹤15個目標并攻擊其中4個。其搭載的霹靂-15E導彈射程達145公里,遠超“陣風”的“米卡”導彈(50公里)和“幼獅”的AIM-9L(30公里)。
更關鍵的是,殲10CE單價僅4000萬美元,而法國“陣風”賣給印度單價高達2.8億美元,美國F-16V也要7000萬美元。中方還承諾提供貸款支持,這對年軍費僅30億美元的哥倫比亞來說極具誘惑。
哥倫比亞的選擇背后暗藏玄機。這個拉美國家與美國關系密切,美軍在其境內設有軍事基地,過去40年累計獲得超100億美元軍事援助。此次采購中國戰機,可能引發美國強烈反應——美國國務院已暗示將阻止國際金融機構為哥倫比亞提供貸款。但哥倫比亞并非沒有籌碼:其與委內瑞拉長期敵對,而中國在南美已有K-8教練機、雷達等裝備部署,若哥倫比亞倒向中國,可能形成“南美反制鏈”。
中國此次推銷殲10CE,采用的是“全鏈條解決方案”:不僅提供戰機,還配套預警機、電子戰系統和衛星通訊設備。例如,殲10CE可與中國“空警-500”預警機協同,形成“超視距殺傷鏈”——這正是巴基斯坦在印巴空戰中獲勝的關鍵。
此外,中國承諾在哥倫比亞建立聯合維護中心,培訓本地技術人員,解決遠程保障難題。這種“硬件+服務”模式,徹底打破了西方“賣飛機不管售后”的傳統套路。
哥倫比亞的選擇可能引發連鎖反應。以色列“幼獅”在拉美市場已無競爭力,其升級版“幼獅”C10單價仍達5000萬美元,性能卻不及殲10CE的一半。法國“陣風”則因被殲10CE擊落,口碑暴跌——印尼國會已要求重新審查其采購案,埃及、沙特等潛在買家也持觀望態度。更嚴重的是,中國戰機的崛起正在改寫軍售規則:過去第三世界國家只能在“高價西方貨”和“過時俄制裝備”間選擇,如今有了“性能媲美西方、價格僅三分之一”的新選項。
盡管面臨美國阻撓,中國仍在拉美布局深遠。除哥倫比亞外,巴西、秘魯等國也在接觸殲10CE,中國還計劃在阿根廷建立梟龍生產線。這種“農村包圍城市”策略,正在動搖美國傳統勢力范圍。
對哥倫比亞來說,選擇殲10CE不僅是軍事升級,更是政治站隊,它標志著拉美國家開始掙脫“美國優先”的枷鎖,在中美博弈中尋求自主空間。
24架殲10CE的訂單,看似是一場普通軍售,實則是全球地緣政治格局變遷的縮影。當中國戰機翱翔在加勒比海上空,它不僅改寫了南美空軍的力量對比,更向世界宣告:那個由西方壟斷高端武器的時代,正在走向終結。
未來,隨著更多國家選擇中國裝備,“Made in China”或將成為全球軍貿市場的新標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