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全村有246人會打腰鼓,最大的年過9旬,最小的年僅6歲;腰鼓手人均月收入達5000元,月入過萬的“腰鼓家庭”不在少數;腰鼓打出國門,村民先后赴德國、澳大利亞等國演出。
這就是延安市安塞區馮家營村的“鼓”上致富經。馮家營村地處安塞城南3公里處,在這里有句俗話,“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都會打腰鼓?!?/p>
5月中旬,走進馮家營村的周家小院,只見一排窯洞掛著繡了陜北傳統民俗畫的門簾。40多歲的周志戰帶著11歲的次子周浩冉早就準備就緒——頭戴白羊肚手巾,身穿白布衫,腰間掛著紅色的腰鼓。今天又有人來找他談赴江西演出的事情了。
周志戰和次子周浩冉以及兩位學員正在打腰鼓。人民網 王麗攝
“一年到頭,在家待不了幾天,演出太多了!一場能掙千把塊錢?!敝苤緫鹫f。他的腰鼓技藝傳承自父輩,周志戰和哥哥周志塞還創立了腰鼓演藝公司。周家20余口人個個都是腰鼓好手,在周志戰的公司里,妻子和3個兒子是“固定人員”,其余演出人員是臨時召集?!拔覀冞@里的村民絕大部分會打腰鼓,演出一定下來,對方需要多少人,我就組織多少。一年200多場演出,平均一戶村民家里能增收個4萬多元?!敝苤緫鹫f。
出了周家窯洞,不遠處就是孫旺明家,60多歲的他是馮家營村有名的腰鼓手“老把式”,兒子兒媳跟著他打腰鼓,3口之家常??看蜓脑氯脒^萬?!拔也坏咽稚系募妓噦鹘o兒子,還要傳給孫子們,代代相傳?!睂O旺明說。
安塞腰鼓,是黃土高原上最熾熱的脈搏,是安塞人骨子里流淌的熱血。1996年,安塞被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2006年,安塞腰鼓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馮家營是安塞區鼓手最集中的一個村子,村里的腰鼓手們多次登上上海世博會、央視春晚等重要舞臺。索性,當地政府就以“腰鼓”為支點,把文化、勞務和傳承3個拉力,擰成了一股拉繩,撬動鄉村振興。
近年來,安塞區通過“腰鼓進校園”“腰鼓進社區”“腰鼓進企業”等活動,讓腰鼓文化深入人心,并以馮家營村為輻射點,建成3個腰鼓傳習所,現有骨干腰鼓手1萬多人,形成了學校、社區、鄉村3個傳承梯隊,培訓、演出實現接續模式,造就“腰鼓勞務”品牌。
周志戰和次子周浩冉在打腰鼓。人民網 王麗攝
現在,除了常態演出,周志戰還承接腰鼓傳習培訓工作,一個學員學習近30天,學費3000元。“給學生娃娃們的傳習大多是免費的,也有很多是成年人來學,他們都是付費的,學成了就加入演出隊去掙錢。這兩年陸陸續續培訓了近千人了?!敝苤緫鹫f。
安塞學員高春燕對此深有感觸,她說:“我以前是家庭主婦,通過培訓學會了打腰鼓。不僅有個手藝掙錢,還能把腰鼓傳承下去?!?/p>
目前,安塞腰鼓已被正式認定為陜西省級勞務品牌,形成“培訓+表演+訂單+營銷”的全產業鏈。
安塞區就業服務中心副主任牛濤介紹說,勞務品牌建設與非遺傳承深度融合,是安塞的特色路徑。“我們正在探索‘技能培訓+文旅融合’的新模式,讓腰鼓手成為鄉村文化代言人,同時吸引游客體驗,形成‘以文促旅、以旅帶產’的良性循環。 ”
在溝壑縱橫的黃土地上,安塞腰鼓恰似一顆璀璨的明珠,散發著獨特的光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