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陜北大地,翠綠遍滿山林,槐花香飄四溢。在延安市安塞區鐮刀灣鎮羅居村,成片的大棚在黃土地上泛著油亮的綠光,遠遠望去,就像老天爺隨手撒下的翡翠珠子。要說這片土地上最亮眼的那顆,還得是老鮑家的茄子大棚。
推開大棚的厚門簾,一股裹挾著泥土與蔬菜清香的熱浪滾滾而來。57歲的鮑世偉戴著副舊眼鏡,正穿梭在自家茄子大棚里,這兒摸摸葉子,那兒掐掐側枝,眼神里全是對豐收的期待。墨綠的藤蔓間,紫瑩瑩的茄子掛滿枝頭,像綴滿了寶石,這片“綠色銀行”,可是老鮑30年的心血。
老鮑沒念過一天書,就因為近視總戴著眼鏡,所以還特意給自己取了個網名叫“眼鏡”。“在安塞,包括整個陜北片區,提鮑世偉知道的人不多,但一說‘眼鏡’,基本都知道是我!”老鮑咧嘴笑著說。
1992年,安塞區從山東壽光引進大棚蔬菜種植技術,老鮑成了安塞北川地區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這一種,就是 30年。
“我種棚今年有30年了,基本種的就是蔬菜。從2010年開始,菜價比較穩定,一年能掙十六七萬,2018年行情最好,直接破了二十萬!” 老鮑掰著手指頭算,眼里滿是自豪。
雖說沒文化,但老鮑種菜可是一絕。有一回,延川縣請他去當技術指導。晚上到了大棚,黑黢黢啥也看不清,老鮑順手在茄子根蔓底抓了把土,立馬就說:“不上糞你還想有好收成,那不是自己哄自己嗎!”在場的人都驚掉了下巴,直豎大拇指。
老鮑種的茄子,那可是出了名的好。前幾天客商來收茄子,別人賣7毛一斤,他的能賣1塊1!為啥?全靠他分級分類包裝,精細管理。“現在種茄子也要有品牌意識,咱得把‘安塞茄子’的招牌擦亮!”老鮑認真地說。
這些年,老鮑不僅把自家日子過得紅紅火火,還成了村里的“領路人”。每天微信上全是鄉親們的請教消息,有人來大棚學習,他二話不說免費教;誰需要幫忙,他直接跑到人家棚里手把手指導。“大家富才是真的富!把產業規模做大,質量做好,咱們種植戶才能掙更多錢。”
靠著種大棚茄子,老鮑供出了三個孩子,給老大老二辦了婚事,還在延安買了房。老兩口早早就買好了15萬的大病保險、21萬的養老保險,“以后養老、生病都不怕,不給娃娃們添負擔!”
如今,大兒子和女兒生活幸福,小兒子大學畢業在新疆工作,一個月能掙6000多。老鮑夫婦倆種完地,就去延安和孩子們住幾天,過過城里人的日子。
從一個大字不識的普通農民,到遠近聞名的“土專家”,老鮑用30年的堅守,在黃土地上書寫了自己的傳奇。他這副舊眼鏡背后,藏著的是一個農民最樸素的智慧和最熾熱的致富夢。
(安塞宣傳)
責任編輯:安心 審核:楊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報料關注西北信息報微信公眾號(xbxxbwx)留言或加編輯微信號:y609235490 投稿郵箱:xbxxbxmt@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