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是真的后悔。兒子還小,你事業做得再好,你不如多陪他長大。如果我不在了,誰能像我這么愛他。”
如今的曹穎,已經51歲了。她在節目上的這句自白,像一記重錘,敲醒了無數拼命三郎式的父母。
02
1998 年,曹穎穿著紅色旗袍,站在《綜藝大觀》舞臺上。
那個年代,她是能與李湘比肩的節目主持人,是《大雪無痕》里演技備受認可的演員,更是無數 80 后記憶中的 "白月光"。
鏡頭前的曹穎,永遠帶著標志性的笑容,灑脫隨性的性格,很難讓人把她和”拼命三娘”聯系在一起。
2008年,風頭正火的曹穎,突然宣布結婚,丈夫是國家大劇院副院長,雖然大家覺得曹穎就此隱退,有點可惜,但過一種風淡云清的生活,何嘗不是每個人的追求。
可惜,命運并沒有放過曹穎。
婚后,她患過焦慮癥、輕度抑郁,聲帶也做過小手術。好在,這些小毛病都順利康復了,曹穎在直播界也做得風生水起。
但是,更大的挑戰卻來了,因為長期飲食不規律,曹穎的胃出了問題。2022 年,體檢報告顯示 —— 胃部息肉惡化。
2023 年 3 月,曹穎的一場直播,創下 4800 萬營業額。
但沒幾個人知道,這個在鏡頭前連試 20 多種零食的女人,剛經歷完胃癌手術僅 8 天。對著屏幕舉起零食袋試吃時,鎖骨處的引流管若隱若現。
看到這里,很多人可能都會問:何必這么辛苦呢?現實中的曹穎,根本不差錢。
經歷了爆火——隱退——結婚生子——復出——過氣——轉行等一系列的人生起伏后,對于這個年齡段的女藝人來說,能出現在大眾面前,證明自己還有價值,可能是他們都有的一種執念。
在紀錄片,丈夫03
曹穎充滿斗志,抵御癌癥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但“拿命換錢”、“拿命換存在感”的做法,不是正能量,也不值得大肆宣傳。
2011年,曹穎生下兒子王梓涵。2020年,她宣布直播帶貨。如今,兒子也不過才14歲。
綜藝節目中,曹穎稱,12 歲的兒子深夜醒來,摸到她床邊放著的止痛片,紅著眼睛把她的手按在自己臉上:"媽媽,我不要新玩具了,你別這么拼了好不好?"
鏡頭外的她,會偷偷把兒子畫的 "媽媽早日康復" 卡片,放在化妝包最內層;會在直播間隙翻看手機里存著的親子視頻。
消化科專家指出,胃癌患者術后,需至少三個月靜養,過度勞累可能導致復發風險增加 40%。
一邊硬扛著上崗,一邊又想多陪陪孩子,這種用透支生命換取事業的成就感,不是正能量,而是警鐘。
04
曹穎的故事,折射出當代中年人典型的"補償式育兒"心理。
這種心理就像個永不停歇的沙漏:上半部分是職場拼搏換來的物質保障,下半部分是對缺席陪伴的愧疚補償。
這種經過,像極了現實中家長拼命壓縮親子時間,只為給孩子換來"更好的生活"。
我們總在說"等忙完這陣子",可孩子的成長從不等任何人。曹穎的那句"兒子還小"的痛悟,揭開了光鮮履歷背后最深的恐懼——當健康崩塌時,那些獎杯和業績,終究抵不過孩子成長中缺失的陪伴。
在體檢報告變成病危通知單前,誰不是自信地覺得"我還能扛"?
曹穎的案例,撕開了中年人最常見的三個認知誤區:把帶病工作當作敬業勛章,將過度勞累美化為奮斗精神,用"為了家庭"合理化自我消耗。
沒有健康這個"1",后面再多的"0"都是虛空。孩子要的根本不是名牌書包或國際學校,而是放學回家時,那個精神飽滿的擁抱。
沒人后悔沒多賺一百萬,都在后悔沒多陪家人一天。當我們把"拼命"當作美德時,是否想過這種"拼命"可能讓家人真的失去你?
人生最殘酷的算術題是:你用健康換來的財富,可能還不夠支付失去健康后的醫療費。
生活不易,你我都在拼搏。但拼搏的同時,請千萬不要透支自己的身體。
所謂成功,不是給孩子留下多少房產,而是陪伴他們走過多少春夏秋冬。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喜歡別忘了轉發給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