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智遠 | ID:Z201440
如果你看過雷軍的手機發布會,一定會覺得YU7發布會似曾相識。
相似穿搭,像個潮男,站在舞臺中央,講起技術來頭頭是道,他似乎在說:你看,我們還能與特斯拉都一較高下。
這種「參數狂魔」的風格,正是小米手機時代的老配方:靠技術堆料讓用戶放心。
新車一直在玩“文化+科技”的組合拳。雷軍全程親自講解,主動對比Model Y,試圖用「事實+人設」再次證明:YU7并非徒有其表。
19.9萬那是不可能的。
這種話術似曾相識,讓人不禁想起小米手機時代的營銷套路,但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雷軍的「劇本」已經悄然改變,因為他感受到了危機。
此前,小米汽車的輔助駕駛系統遭到質疑,這次,他不再一味講技術細節,而是強調“全系標配激光雷達、連續阻尼可變減振器”等高成本配置。
似乎在說:貴就貴吧,這是被危機逼迫的妥協之舉。
在演講中,他也顯得更加克制,我的一位朋友說:雷軍說話慢了,金句少了,更多是冷靜地對比數據。
比如那些隱喻:Model Y是全球銷冠,YU7的目標是成為它的“最佳拍檔”。這種低調的姿態,與小米手機時代激進的雷軍大不相同,那個熟悉的雷軍似乎有些陌生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發布會全程再也沒有提及「重新定義」等豪言壯語,取而代之的是反復強調「不可替代的獨特魅力」和「從容不迫」的用戶畫像。
雷軍似乎在說:我不是來顛覆的,我只是想做一個靠譜的產品,他在變與不變之間,似乎像在完成一場自我救贖。
YU7的800伏平臺、小米自主研發設計的3nm旗艦芯片等技術,依然是小米硬核科技的代表。
小米汽車的危機讓雷軍明白,僅靠「性價比」和「營銷」是不夠的;「安全、品質」等硬指標,才能重新贏得用戶的信任。
如果YU7能像SU7一樣大賣,這場救贖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市場反應不佳,小米的「人車家生態」閉環就顯得不夠性感。
這場發布會,既是危機后的反擊,也是雷軍最后一次創業的關鍵戰役。嗯,50多歲的雷軍,站在小米15周年的路口。
YU7發布讓他再次站上聚光燈下,但他眼角的皺紋、語氣中的克制,都透露出一種疲憊后的沉思;臺上依舊是熟悉的味道,但面對挑戰時,卻多了幾分老將的謹慎。
正如他說的那句話:只要開始追趕,就在贏的路上。
他需要的不僅是強心劑,還有時間,那就把答案交給時間吧;50歲知天命,他不用急著證明什么。
人都是有信仰的,就像海爾砸冰箱一樣,總有企業家希望把本該做好的事情做好;反正最后一次創業,可能,干好、干成才是他想要的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