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有人談論,上墳燒紙,在家里給祖先燒紙,到底管不管用?
不僅現在一些年輕人有這樣說,我們村上了年紀的人,他們一邊燒紙,也一邊提出這樣的問題。看來這樣問題的人,不僅現在有,在古代也應該有。
燒紙管不管用,用科學的觀念來說,答案不言自明,但是,從民俗的角度來說,對祖先來說,是后人表達的一種思念,對活著的人來說,在心理上能夠獲得很大的慰藉。
下面就我自身經歷的一些事,來說明燒紙的民俗心理作用。
我母親平時愛好給祖先燒紙,她去世后,我妻子繼承了她老人家的衣缽,逢年過節,特殊的日子,就喜歡點燃香,燒一把紙,搞得家里煙霧繚繞。
以前妻子并不是這樣,隨著年紀的增大,反而熱衷這種事。有時我忍不住想問,怎么這么迷信,燒紙真的管用嗎?但是,話到嘴邊又咽到肚子里,畢竟她是在敬我的祖先。
這事的根源,還得怪我母親,她在世的最后三年,生活不能自理,是我妻子在照顧她。
妻子不僅要照顧她的生活,還要替她完成她老人家的愛好,給祖先裝香燒紙。三年的耳濡目染,對妻子潛移默化的作用。母親的燒紙的那一套,她也學會了。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心里牽掛什么事情,即使過去了很長時間,夢里依然還牽掛那些事情。
母親離開我們兩年了,我夢里經常夢到她。夢里的她,總是一副慈祥的笑容,永遠是問我吃飯了沒有,想吃什么,她馬上就給我做。
有時也夢到她老人家總是在我耳邊嘮叨,這也不讓去做,那也不讓去做,這里不讓去,那里也不讓去。我正著急的時候,卻醒了。
母親走后,妻子也經常夢到她。妻子的夢,大多是她陪伴婆婆三年的影像,一次次再現。
母親走后第一年的前幾個月,妻子數次夢見母親穿得很單薄,冷得打顫,穿的衣服也很臟。妻子醒來后,給我講起夢里的事,說,當時給母穿的衣服她檢查過,很干凈,很來放到棺內的衣服,她一件件看過,也很干凈。
母親在夢里穿的衣服怎么就很臟呢?妻子心里非常著急,不知怎么辦才好。為此事,妻子在十多天內都悶悶不樂。我只能安慰妻子,夢就是夢,現實就是現實。
后來,妻子與院子內的一群老太太聊天,她們給妻子出了一個主意,讓妻子做一些紙衣服,給我母親燒過去。妻子就到網上買了七套紙做的衣服,包括鞋帽,有冬衣,也有秋衣。
說是七套衣服,實際上就是一張紙上畫的畫,可以剪下來,也可以不剪。在攔社上新墳那天,妻子在墳頭把紙衣服燒了。
上墳回家后,妻子的心情特別好,顯得很輕松,好像是完成了一件特別重大的事情。有一段時間沒有夢見她的婆婆。
大約過了一兩個月,妻子又夢見她婆婆了,夢里夢見電視機壞了,沒有電視看。
其實這場景,在現實生活中實實在在地出現過。我母親走之前,她的電視機壞過一次,還是我讓人上門修好的。
沒想到是,這次不用院子里的老太太們提醒,妻子從網上購買了家用的全套電器和家具,當然,還是紙上的畫,電器畫在一張紙上,家具畫在另一張紙上。
中元節那天,妻子封上包袱,寫了收件人,與其他的包袱一起,拿到門外燒了。
今年上半年,我妻子又夢見婆婆了。這次夢見她在穿一個背心,由于背心的一半非常破爛,她老人家怎么穿也穿不上。
這一次,妻子的想象力要豐富多了,她不再擔心婆婆沒有衣服穿,而是婆婆在“托夢”,還有什么遺愿,我們還沒有做到。
于是,妻子回了一趟老家,回來后得出一個結論,是老家的老屋房頂瓦爛掉了,到處漏雨,如果不及時維修,就會倒塌。
母親身體還好的時候,老屋是她在管理,也是她經常叫人維修。母親走之前,曾多次叮囑妻子,要把老屋管好,不可讓老屋爛掉倒了。
今年下半年,我就把老屋進行了一次維修,把小青瓦換成了琉璃瓦。老家的老屋,我們肯定是不會回去住了,維修和保住老屋,維修老屋實際作用不大,但這是為了完成母親的遺愿。
老屋維修完成后,恰好是母親的第二個忌日,按照民間習俗,妻子免不了又要點燃香燭,擺出供品,燒紙,祭奠母親。并說明了老屋維修的情況。
此后,妻子顯得特別開心,滿滿的成就感。妻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總有些小毛病,心情好了,那些小毛病也沒有了,這應該就叫心身健康吧。
由此可以看出,上墳燒紙也好,在家祭祖燒紙也罷,對先人沒有任何作用,民間迷信中那種虛幻的另一個世界,是不存在的,但是,對活著的人的心理卻起著重要的作用。
通過燒紙這種古老的民俗形式,讓人們在祭祖中得到慰藉,疏通心結,獲得完成心愿的快樂,給人們生活和繁衍后代的希望,這就是民俗的作用和意義。
這就如同現在的戀人之間送花,花的真正含義無非就是一種情意的表達,愛情的象征。這是人們賦予的。花就是花,所送的花不久就謝了,花謝后就扔了。花真的有這么大的作用嗎?
現在提倡上墳也送花,好像花又象征對親人的思念,只不過是西式的祭祀方式。在我國民間的葬禮中,有一道“謝花”的儀式,“人生如花開,人死如花謝”,從此,亡者與花無緣,歸于自然,化為泥土。
這也是我國民間很多地方上墳時,對送花有禁忌的原因,也是提倡上墳送花不能在民間,尤其是農村普遍推廣的原因。確切地說,是西式習俗與我國民間傳統習俗有沖突,無法相融,百姓還難以接受。
北宋以前,上墳掃墓在寒食,禁止野外用火,帶冥紙上墳時,只把紙擺在墳頭上或墓樹上,到了南宋后,由于大量中原人南渡,失去了祖墳,一時無墳可上。
于是,南渡的民眾將寒食祭掃,改為清明祭掃,改上墳為遙祭或望祭,用包袱將冥錢包起來,寫上故鄉的地墳及先人的名字,用焚化的方式“郵寄”到故鄉。
自此,實際幾千年的寒食上墳掃墓,也就改為清明上墳掃墓,一直延續到現在。祭祀、上墳燒紙的形式也就流傳開來,并成為一種習俗。在很多地方,反而是寒食忌上墳掃墓,原因就是寒食忌生火,不能燒紙。
客觀地說,燒紙只是一種祭祀的形式,一種具有儀式感的形式,如同我們生活中很多具有儀式感的形式是一回事。人們借用燒紙這種形式,來表達對先人的思念之情,對先人來說真的不管用,但對活著的人來說,能夠起到孝道教化和心靈寄托和心理慰藉的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