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包括中國在內的153個國家簽署了《保護生物多樣性公約》。同年11月,中國全國七屆人大第28次會議審議批準了此公約,使我國成為這個公約最早的締約國之一,在國際上產生了積極影響。1994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每年的12月29日定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2001年5月17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改為每年5月22日。
今年的主題是“萬物共生 和美永續”(Harmony with natur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呼吁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創和美永續之路,進而推進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治理新進程。
為營造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濃厚氛圍,增強公眾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黃河三角洲鳥類博物館組織開展以“萬物共生 和美永續”為主題的科普公益講解活動。
活動開始講解員為大家介紹《生物多樣性公約》將生物多樣性定義為:各種生物之間的變異性或多樣性,包括陸地、海洋及其他水生生態系統,以及生態系統中各組成部分間復雜的生態過程。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地球生命共同體的血脈和根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核心,也是《生物多樣性公約》2050年愿景。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中國暖溫帶最完整、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也是全球鳥類遷徙的重要中轉站和棲息地。保護區近兩年來進行濕地修復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通過治理互花米草等入侵物種,恢復鹽地堿蓬、海草床、蘆葦、檉柳等本土植物5.2萬畝,自然植被覆蓋率提升至55.1%,成為我國沿海最大的新生濕地植被區。修建鳥類繁殖島65個、人工招引巢130余處,為東方白鸛等鳥類提供安全繁殖環境。經過多年的生態修復與保護,其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成為國際生態保護的典范。
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的恢復不僅為瀕危物種提供了家園,也為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生態基礎,彰顯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價值。活動最后,講解員帶領大家參觀了鳥類博物館。
此次活動傳播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觀,激發了公眾對生物多樣性的熱愛和保護意識。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生物多樣性使地球充滿生機,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我們人人有責。(大眾新聞記者 馬瑞琳)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