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啰欲沖刺美股無果后,今年3月,有著“共享單車第一股”之稱的永安行停牌數日后傳出大消息,哈啰出行創始人楊磊將成為永安行的“新東家”。此次“入主”永安行,也引發了哈啰“借殼上市”的猜測,在其走向資本市場的進程當中,不斷出現的服務問題也引起了市場關注。
哈啰、滴滴青桔“悄悄”漲價,美團月卡越來越貴,打工人快連共享單車都騎不起了?
有不少消費者反應,共享單車騎行20分鐘,騎行路程大概兩公里,價格竟然比公交還貴,已經達到了2.5元。現在的共享單車的計價模式越來越‘苛刻’。以成都為例,2023年的計價規則起步價還是以30分鐘來算,而到今年,已經起步價計費縮短到了10分鐘為單位。
而從三巨頭的漲價速度看,哈啰的漲幅最為矚目。以成都為例,工作日時段如果騎行1小時,需要花5.5元,如果是節假日,價格則達到了5.8元。
數據顯示,2016年多數共享單車大部分品牌的起步價為0.5元/半小時,而在9年后的今天,部分城市共享單車起步價騎行半小時的費用最高漲到了3.8元,9年間價格已經翻漲7倍有余。
與此同時,哈啰為了探索第二曲線,正加碼順風車和租車業務,但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輿論風波。順風車業務被曝出7天內被莫名自動扣款21筆,共計3000多元;租車業務則面臨對商家缺乏監管、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不足、異地租車價格設置不透明能等輿論風波。
在熱錢涌入下,共享單車企業不計成本擴張的時代已經過去,隨著市場熱度降低,群雄逐鹿已變為“三家主導”的格局,但在盈利壓力面前,很明顯共享單車企業僅靠漲價無法構筑起屬于自己的護城河,如何改變其重資產模式,更好維護消費者的權益,走出虧損的泥潭,是當前共享單車企業都必須思考的問題。
漲價也“救”不了營收?
起步收費時常由30分鐘縮短至15分鐘、收費單位從15分鐘縮短成10分鐘、單位價格從1.5元調整為1.8元、節假日周末起步價設定比工作日高、月卡優惠力度減少……哈啰正以各種方式來讓消費者為其高昂的維護成本買單。
“我算了一筆賬,從家到辦公室坐公交和騎車都是30分鐘,公交2塊,共享單車3.5塊,如果每天上下班都使用共享單車,在不買騎行卡的情況下,以20個工作日計算也要花上140元,這可不是個小數目。”在廣州某游戲公司上班的小宋表示。
比起價格上漲,更讓小宋不滿的是每天早上想要找到一輛可以順利騎到地鐵口的車并不容易,剎車失靈、踏板丟失、鏈條脫落,每天的共享單車騎行過程就像一次開盲盒。
在業內人士看來,哈啰單車的漲價,是成本壓力與市場壟斷共同作用的結果。共享單車公司自己擁有和維護大量實物資產,決定了其高昂的硬件折舊、維修及調度成本。
據測算,一輛成本1200元的共享單車,需連續使用200天(每天4次)才能回本,而淡旺季差異進一步加劇資金壓力。一輛共享單車一年所需的成本為357.5-640元,若按照哈啰單車1000萬輛投放數據計算,一年的運維成本能達到35.8-64億元。
與此同時,哈啰、美團、青桔等頭部品牌形成了“壟斷”格局,不用需要通過價格優勢來吸引用戶,有了更大的空間提高價格、提升盈利。哈啰在部分城市市占率較大,使其擁有較強的市場支配力,漲價的操作空間更大。
2017年,螞蟻集團首次投資哈啰后,哈啰持續依賴螞蟻集團的資金和流量生存,但在持續虧損、螞蟻收緊投資后,哈啰不得不尋求可以盈利的方式。
很明顯,漲價并非長久之計,如何有效實現降本增效,實現流量變現是哈啰思考的問題。“哈啰顯然想要通過漲價簡單粗暴地解決問題,但這很明顯會使其逐漸丟失市場占有率。”多位行業人士表示,哈啰現在應該致力于怎么精細化破局,在共享單車業務上更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一方面,其可以利用車身廣告、App內精準營銷,利用廣告與流量變現,開辟新收入源。也可以共享單車企業可以進一步提供增值服務的差異化。比如,優化場景服務(景區專屬路線)等,提升用戶付費意愿。
螞蟻集團套現,哈啰難自救?
2017年10月哈啰與永安行合并,當年12月,螞蟻金服就入股成為其第一大股東。根據當時招股書,螞蟻集團子公司對哈啰持股36.3%,為第一大股東;哈啰出行CEO楊磊持股10.4%,GGV持股6.1%,永安投資持股7.0%。
而在后來上市計劃擱淺后,阿里也持續給哈啰出行輸血。2021年11月,哈啰宣布完成新一輪融資簽約,涉及金額2.8億美元,由螞蟻集團和阿里巴巴投資。
但今時不同往日,今年年初楊磊擬斥資15億元拿下永安行的控制權后,螞蟻集團則趁機套現離場,后者以15.28元/股向楊磊轉讓6%股份套現2.19億元。阿里試圖擺脫虧損的包袱。
在阿里離場后,面對共享單車上的虧損,哈啰則開始加速其除了共享單車外另外兩塊的盈利路徑,一是,順風車及四輪出行服務,這是戰略增長點,輕資產模式下的高毛利業務;二是,新興本地生活服務(包括酒店、到店團購、貨運等),這部分業務是生態延伸試驗田。
綜合咨詢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F&S:Frost & Sullivan)報告,根據哈啰順風車公開數據以及嘀嗒出行和滴滴出行2024年年報數據推算,2024年中國市場順風車交易額榜首的是哈啰,占比47%。
除此之外,沙利文報告稱,哈啰順風車認證車主數量在2024年超過3300萬,比嘀嗒出行多1410萬。
盡管市占率領先,但哈啰順風車持續面臨監管困境、用戶反饋打車困難且價格高于其他順風車平臺等一系列問題。有觀點認為,哈啰順風車的產品優勢并不突出,高抽成與低司機留存率成為了隱患。如果用戶支持率下降,哈啰或難維持當前的市場份額。
與此同時,哈啰也希望,可以像美團般,通過共享單車帶來的流量,實現本地生活布局。
但從目前的反饋來看,哈啰在用戶規模、品牌影響力等方面與美團和滴滴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用戶對于哈啰的認知主要集中在共享單車,其他業務的用戶粘性和轉化率較低,導致流量變現效果不佳。
哈啰“虧損”換來的流量,仍還沒有找到好的變現途徑,也沒有足以持續造血的新增長曲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