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管善建
同學W在班級群里轉發了一個視頻,大意是說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童年時物質貧乏,生活艱苦,但也有頗多值得回味的樂趣,并在視頻中呈現了很多反映過往的片段。視頻以問句結尾:要是能重來一次,你還愿意回到那個無憂無慮的童年嗎?
L同學在視頻下面回答到:“不愿意回去!”
W同學接話道:“那時沒有覺得苦,挺開心的?!?/p>
沒想到L同學繼續認真地寫道:“我不開心,我小時候父母晚上都要學習,我自己一個人住帳篷,嚇死人了!后來我一直膽子小,都是那時候養成的!”
我挺奇怪大學時家庭經濟條件最好的L同學小時候怎么會住帳篷?也從未覺得他膽小。是不是夸張說笑?
可他說的是事實,并非說笑,因為他父母是某油田早期的開拓者,他一同經歷了特殊時期的艱難困苦。他繼續留言道:“那時候我們住的帳篷底下是不封底的,耗子、螃蟹之類的常見!”
“油田剛成立的時候,我們家住過一年帳篷,半年板房,然后才住上磚房。油田最開始都是在曠野草地,各種小動物出沒其中。現在被稱為濕地,各地的人還慕名前來旅游呢!”
我大學同班同學都是六十年代后期出生的,那個年代獨生子女很少,但L同學就是獨生子,而且上大學時他爸爸已是油田的高工,父母的收入,在那個年代算是高薪。因此他給大家的印象是一個“公子哥兒”,有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直性子,比起農村的孩子,接觸的新鮮事物多,顯得時髦活躍,風流倜儻,還挺有文藝范,招女孩子喜歡。
我們上大學的年代,如有同學戀愛,會被班主任或輔導員教導要以學習為重,戀愛的事,建議放到畢業后再談??蒐同學頗招女孩子喜歡,就算他不找別人談,別人也會主動來撩他談。所以他的戀愛史是比較豐富的,這更加深了大家對他“多情公子”的印象。
今天他在班級群里的留言,很出乎我的意料,也改變了我的認知。原來他的童年,并非從頭到尾只是養尊處優、嬌生慣養、被父母捧著寵著,反而跟著在油田初創階段終日忙碌的父母經歷過艱難困苦,甚至獨自“留守”帳篷,忍受過孤獨和恐慌。
對人的認識,我們很難做到客觀全面,經常會被一些表面現象和先入為主的成見所左右。靜下心來想想,L同學有公子哥兒任性不羈的一面,但也有心地純潔待人真誠的一面,而且文思敏捷。
拿寫詩來講,格律詩寫起來條條框框太多,不能隨心所欲。但寫打油詩,L同學極有天賦,信手拈來,一揮而就。我近來的文章,幾乎篇篇都得到他的“詩贊”,給了我莫大的鼓舞和信心。
記得大學二年級時,我曾在班里主編過一份期刊,他是最熱衷的投稿者。那時還是手寫版,他的文章期期上刊,不光由他寫稿,還由他一個字一個字地謄寫到空白的期刊版面上。那是近四十年前的事了,想起來就很懷念。
在工科院校辦班級文學期刊,還真有點創意和闖勁。那時年輕,敢想敢干,也得到了班、團干部和同學們的大力支持,L同學更是堪稱擁躉,至今回憶起來仍很暖心。期刊的刊名《川上》,取自毛主席詩詞《水調歌頭?游泳》“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p>
當時的想法是同學們天南海北來到一個班級是難得的緣份,大學畢業后,將各奔東西,希望通過一份同學們自己寫稿、自己編輯的期刊,留下一些美好的片段和青春的記憶。
光陰似水,逝者如斯,轉眼快四十年過去了,L同學,今天通過你并非刻意的留言,我對你又多了一層認識。你性格的多面性,與童年的經歷也許有一定關系。我不是心理學家,這方面我不做過多猜測,我只想說:文學,加深了你我之間的緣份。
因為熱愛文學,我們曾經在美好的青春年華里有過難忘的交集;同樣因為文學,借助如今發達的網絡,你我繼續保持著互動和交流。謝謝你!謝謝你對我網絡平臺寫作的支持和鼓勵!同時,也向你父母那一輩的油田開拓者致敬!
☆ 本文作者簡介:管善建,籍貫湖北麻城,某合資企業管理人員,江門市政協委員。
原創文章,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易書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