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
清晨5時30分許,天色已亮
兩輛黃色皮卡
緩緩行駛在長樂機場巡場路上
車頂上閃爍著
一排紅、黃相間的警示燈
裝載著一個方方正正的黑色大箱子
元翔(福州)國際航空港有限公司建設管理部飛行保障區分部的巡視驅鳥班工作人員,就這樣開始了一天的工作。車外天朗氣清,視野開闊,景觀優美,開車的驅鳥員林元照、陳哲睿卻沒有閑暇觀賞美景。他們四處打量,眼睛關注的是遼遠的天空。
突然,陳哲睿踩住了剎車。11點方向有一群鳥正朝機場飛來,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嘛。他調整了一下車位,按動了一個開關,車頂上的黑箱子突然朝著鳥兒的方向發出刺耳的鳴叫聲。那些鳥兒還沒吃到蟲子先吃了一大驚,連忙掉頭飛遠了。
這個黑箱子學名叫做車載定向聲波儀,是驅鳥班的“高端武器”之一。
驅鳥車裝載多種設備上路巡視。
機鳥之道
人類發明的航空器,大概從上天之日就面臨著與鳥類搶道進而發生“交通事故”的問題。飛機遭受鳥擊,最早的記錄是在1905年,受損的是萊特兄弟尚未取得發明專利、正在試飛中的飛機。隨著飛機速度越來越快,鳥擊的破壞性也越來越大。飛機飛行中被一只小鳥撞擊的沖擊力,相當于在靜止條件下被一顆子彈擊中。發動機是最容易遭受鳥擊的部位,往往會產生失去動力、起火等嚴重后果。1960年,美國一架客機與一群加拿大鵝相撞墜毀,造成62人喪生。
為了防范鳥擊事故,人們一方面不斷優化航空器設計,另一方面也為驅鳥絞盡了腦汁。
閩江河口濕地。資料圖 包華 攝
閩江河口濕地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的濕地總面積近2400公頃。它與長樂機場直線距離僅15公里,是機場外圍重要的“引鳥區”。作為全球九大候鳥遷飛通道之一,那里的鳥類資源多達20目67科337種,鳥種數占全國鳥類總數的22.4%,占福建省鳥類總數的57%。鳥類必須悉心保護,飛行安全責任也重于泰山,驅鳥班工作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鳥防專員李鵬宇(右)和驅鳥員繆廣藝(左)一起巡查鳥蹤。
福州機場綠地總面積達148萬平方米,這是驅鳥員日常巡查、驅鳥作業所覆蓋的草地和生態區域。目前驅鳥班有9名工作人員,其中2名是鳥防專員,7名是驅鳥員。鳥防專員李鵬宇告訴記者,航班運行期間,驅鳥不能停止。每天從航前1小時(大約是5時30分)開始,到航后1小時(最早也要到次日凌晨1時,經常超過3時),驅鳥員要三班倒,不間斷工作。
“每年4月、5月,還有9月、10月,是鳥類遷徙季節,常有上百只鳥兒成群結隊飛來。五一、國慶假期也在這個時間段,航班特別多,驅鳥的任務壓力也特別大。”李鵬宇說。
顯然,地上走的人要趕走天上飛的鳥,不能靠蠻力,重要的是向科技要“神力”。
科技之器
李鵬宇拍了拍即將出發的黃色皮卡,對記者說:“這是我們的專業驅鳥車,一般每個巡視班次都要安排出動兩輛車。車上有很多‘武器’,除了固定在車頂的定向聲波儀,還有小型煤氣炮、熱成像儀等等,很高大上吧?不過我們也有‘原始武器’,比如高音喇叭、獵槍。”
高端也好,原始也罷,這些裝備的作用,無非是查找、發現躲藏起來的或者即將飛到禁區的鳥類,通過各種聲音將其驅離。熱成像儀像個照相機,端在手里可以搜索躲在草叢里的鳥兒。特別是到了晚上,熱成像儀屏幕上出現了明顯的白點,那十有八九是發現鳥兒了。煤氣炮會發出爆鳴聲,聲波儀聲響刺耳,高音喇叭也是怎么難聽怎么響。
熱成像儀和獵槍,是隨身攜帶的驅鳥利器。
它們“粗聲粗氣”,但“話”糙理不糙。這些“機器之聲”翻譯過來,就是對鳥兒說:“老少爺們,不,老少鳥們,到那邊濕地安家多好呀,那里最宜居了。在這里容易出交通事故,對大家都不好。請吧,勞駕拍拍翅膀過去吧。”要是仍有鳥兒“不聽勸”,離禁區越來越近,驅鳥員就會端出獵槍,朝鳥兒大致的方向(不能瞄準)開一槍,近距離嚇走它們。
驅鳥員施鋒在調試沖擊波炮。
此外,驅鳥車上還配備維修工具,便于在巡視時檢查、維修地面上的40多套驅鳥裝備,包括全向聲波儀、煤氣炮、定向聲波、沖擊波炮等。這些裝備在重點區域按照設定頻率自動發出驅鳥信號,形成覆蓋式預警網。全向聲波儀可以模擬各種猛禽的聲音,甚至發出鳥類的慘叫聲,用來驅趕鳥類;沖擊波炮就更猛了,它可以調整炮口方向,對著飛鳥“砰”的一聲巨響,足以讓它們乖乖地飛回去。
飛機起起落落有航班,鳥兒來來往往無定時。每班次巡視時間里,驅鳥員一刻也不敢松懈,要么上車巡檢,要么下車操作,盡可能讓機場成為真正的無鳥區。李鵬宇告訴記者,驅鳥班每天每輛車的巡檢里程,保守算也可達到100公里。
驅鳥員施鋒在調試全向聲波儀。
知識之用
最近天氣比較悶熱,鳥兒活動更頻繁,驅鳥班的工作壓力大增。“這項工作要說枯燥,也確實很枯燥,但是責任重大,容不得馬虎大意。沒辦法,這就是我們的工作性質。”李鵬宇笑著說。他身后的辦公室墻壁上,有一張巨幅宣傳畫,上面醒目地寫著“大概率思維應對小概率事件”。
驅鳥員不僅要在場內熟練使用各類裝備,還要掌握相應的生態學、鳥類學知識,要迅速、準確判斷鳥種、體重、飛行路徑和危險等級,及時選擇恰當的驅趕方式。積極開展場內工作的同時還需要兼顧在場外調研機場周邊的鳥類活動,監督機場外部環境的整治工作,綜合科學有序開展鳥防工作。
獵槍對空虛開,用聲響趕鳥。
“一般低空的鳥兒我們就直接驅離了。如果鳥兒飛得太高,我們就要向航司及空管方面發送航行預警,請他們提醒飛機機組注意觀察避讓。”李鵬宇說,“國內機場中曾經發生5000多米高空鳥擊事故。那種鳥叫紅喉歌鴝,體型小小的,跟麻雀差不多,居然能飛那么高,真是防不勝防。”
李鵬宇說:“不過,再難防也要努力防。機場一直重視驅鳥設備的投入,通過更新替代和增配,目前我們有13臺煤氣炮,還有22臺聲波儀。裝備先進了,效率也上去了。”
源頭之治
機場必須有綠化區域,面積又那么廣大,自然會吸引鳥兒在此做窩筑巢,這就成了鳥患之源。怎樣從源頭上治理呢?說起來復雜,但關鍵詞就兩個字——斷糧。
“最起碼要給草限高,因為草高了就容易隱藏鳥巢,也容易隱藏蟲子,給鳥兒提供食物。”李鵬宇說。割草滅蟲工作有另外的團隊在做,但驅鳥班有責任每天進入場地限制區,檢查草高與滅蟲情況。
割草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讓草不產籽、少產籽。草地定期修剪之外,選擇合適的草種也相當重要,比如引種狗牙根、結縷草等低籽低花的草類。對于蟲子,主要是噴灑環保藥劑滅除。這樣,草籽和蟲子,兩大食物來源都匱乏了,又沒有什么水源,鳥兒自然會離開這個“中看不中用”的地塊,另尋水草豐美的宜居之所。
“我們計劃5年內完成草地的草種改良,實現全場生態防控。”李鵬宇說,機場計劃引入探驅一體系統,利用雷達與光電技術實現精準探測與遠程驅離,并通過遙感數據預測候鳥遷徙情況,提升驅鳥效率。
記者 林亦敏/文
陳宇輝/攝
新媒體編輯 鄭錦鑾
監制 管慧 邱泉盛
福州晚報新媒體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注福州晚報,獲取更多資訊
點亮和
轉發分享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