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讓東張窯這顆海絲文化瑰寶重煥光芒,助力政府打造東張宋窯研學基地、宋窯遺址公園和宋窯古驛道,讓它的故事傳遍世界。”最近一段時間,53歲的林秀光正在為傳承和弘揚東張宋窯忙個不停。
林秀光是福清市東張鎮香山村
石坑自然村人
作為福清東張窯傳統制作技藝的傳承人
他復活了失傳近千年的
宋代黑釉瓷技藝
用一窯一窯的堅持,點燃千年薪火
福清東張宋窯是宋代福建四大窯之一,以燒制烏金黑釉和青釉為主,曾以細膩的釉色和獨特的工藝名噪一時,產品主要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銷往海外。其中,烏金黑釉茶盞深受日本茶界推崇,被稱為“幅州盞(即福州盞)”,是海絲文化的歷史見證。
“每天踩著瓷片走路,彎腰拾起一塊,上面還有宋代的釉光,你說能不好奇嗎?” 林秀光自小在宋窯遺址旁長大,房前屋后隨處可見裸露的碎片、燒窯的痕跡。作為土生土長的東張人,他對這片土地的感情深得像窯火,熾熱而綿長。
林秀光的好奇,始于童年。那時,他常蹲在山里,捧著瓷片琢磨:這些不起眼的碎片,究竟藏著怎樣的故事?成年后,他走上陶瓷研究的道路,也逐漸了解到東張宋窯的歷史和地位。
“宋代黑釉瓷技藝已經失傳,太可惜了。”10年前,林秀光看著建盞產業風生水起,他心里總是感到不甘,決心讓東張窯的榮光重現。“我想試試,能不能把它燒回來。”
復活一項失傳數百年的技藝,談何容易。沒有文獻,沒有師傅,林秀光只能靠自己摸索。2016年,他建起小窯,收集本地黏土,反復試驗。黑釉瓷的燒制,對火候、窯溫和時間的把控苛刻到近乎嚴酷,稍有差池,一窯心血便付諸東流。
“第一次燒,兩窯全廢,一個成品都沒有。”林秀光回憶起那段日子,苦笑中透著倔強。裂紋、縮釉、變形……失敗的瓷器堆滿了院子,像一個個無聲的教訓。他不服輸,日夜鉆研,調整升溫節奏,細摳每一個環節。經過數十次嘗試后,林秀光慢慢摸索出了門道,成功還原了福清東張窯古瓷(黑釉瓷)制作技藝。
在林秀光的工作坊內。每揉一團泥,他都單向用力,確保坯體結實;每拉一圈坯,他全憑手感塑形,力求線條流暢;每燒一窯,他都守在窯前,盯著溫度變化,像在與先輩對話。“黑釉瓷不只是器物,是先輩的心血,是海絲文化的見證。”他說。
作為這項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
林秀光不僅守藝,更在創新中求變
他深知,傳統若不與時代接軌
便難以“火”起來
他結合現代人的生活喜好
研發了縮小版的黑釉瓷
將其制作成文創產品
今年,石竹山景區和高鐵區開發建設指揮部、石竹山景區管委會、東張鎮政府相繼啟動了東張宋窯研學基地、宋窯遺址公園和宋窯古驛道等三個項目,讓致力于傳承和弘揚東張窯文化的林秀光變得更有信心。他和團隊還計劃打造了“千年瓷韻”數字展覽小程序,將黑釉瓷的釉光與數字科技相融,把黑釉瓷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2023年,林秀光被評為“福清工匠”
他卻始終覺得自己是個“窯工”
“我只是個普通東張人,
燒窯、守藝,
是為了家鄉的文化不被忘記。”
他語氣樸實,眼神卻透著堅定
王光慧 文/攝
新媒體編輯 鄭錦鑾
監制 管慧 邱泉盛
福州晚報新媒體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注福州晚報,獲取更多資訊
點亮和
轉發分享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