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一個商場里吃飯,突然走進來一對年輕人,推著一個嬰兒車,坐在我的隔壁桌。
然后女性對著嬰兒車,親切著喊到“寶寶出來吧”,你猜怎么的,打開嬰兒車的罩子,露出了一對“狗頭”。
沒錯,就是狗頭,兩只小狗眨巴著眼睛,舌頭吐老長,還穿著花花綠綠的衣裳。
頓時給我驚呆了。
其實這兩年,這種事情屢見不鮮,經常在大街上看到有人推著“寵物推車”,里面裝著貓貓狗狗逛街,這很正常,但頭一次見嬰兒車里裝寵物,的確無法理解。
因為我也養貓養狗,也很喜歡寵物,但把寵物和人混為一談,覺得哪里不太對勁,是我觀念太保守了?還是當下的潮流太新穎了。。
所以今天特別想講講,生娃這件事。
眾說周知,現在沒人愿意生娃了。
2024年,中國總和生育率降至1.0以下,創下歷史新低,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排名倒數第二,僅略高于韓國。
盡管去年是龍年(歷史生育大年),也僅僅比2023年多了52萬新生兒,形勢非常嚴峻,再這么下去,用不了多久,少子化、老齡化就會把國內經濟拖垮。
至于為什么不生娃,人們應該能倒背如流。
比如經濟壓力大,買不起房,結不起婚,得不起病,更養不起吞金獸,生娃是“奢侈品”,養寵才是“輕資產”。
比如自我價值重構,之前或者是“為家庭犧牲”,而現在是“為自己而活”。
再比如育兒焦慮,職場歧視、教育內卷、婚姻不穩定,讓年輕人對生育望而卻步。
比如韓國人,94%的家庭因補習費不堪重負,絕大多數女性生育后失業率飆升……到頭來還不如養寵物,既能治愈情緒,也無需應對學區房和升學焦慮。
這些觀點對嗎?都對。
壓力大,公共服務差,代際幫不上忙等等,都是不爭的事實。如果經濟條件差,可以選擇不生。
但如果經濟條件不差,我覺得就要把視野放長遠,不要隨波逐流,被其他人的價值觀所影響。
一種是堅決不生的,已經在情感上做了割離,比如我身邊有些人選擇了“丁克”。
夫妻選擇“丁克”,是做了很強大的心理準備,而且還跟父母事先溝通好了,讓父母徹底斷絕期待。
他們考慮不生育,并不是因為經濟壓力。有的可能更看重個人發展和自由,比如在職場上升期想專注事業,或者追求旅行、創作等個人愛好,擔心生育后時間被擠壓。
也有人對責任比較謹慎,覺得自己不具備付出的條件,比如孩子生病時的照料、教育引導的壓力,推遲或放棄生育也是一種負責的選擇,他們接受不了。
現在也有很多夫妻選擇丁克來維持二人世界,感情穩固的話同樣可以幸福。這也是沒問題。
另外一種就是堅持生的。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多生。
因為他們可能會想到孩子能帶來獨特的情感體驗,比如第一次叫媽媽/爸爸的感動,也可能成為夫妻關系的紐帶,長遠看晚年或許多一份陪伴。
即使有經濟和時間的擠壓,比如育兒、教育的費用,還有產假和照顧孩子需要的精力,但夫妻雙方覺得,這是一種挑戰,而不是拖累,反而更激發出了自己向上的欲望。
無論丁克還是愛生娃,其實都有得失:
有孩子后可能面臨瑣碎忙碌,但也有溫馨瞬間。
沒孩子的人生可能更自由,但需接受晚年不同的生活形態,比如依賴伴侶或養老機構等。
問問自己哪種畫面讓你更平靜,或更恐懼。
其實,無論選擇哪條路,關鍵是讓自己不后悔。
人生沒有完美的選擇,但清醒的決定,勝過隨波逐流的遺憾。
說完客觀的,再說一些個人主觀的。
我個人很喜歡孩子,覺得孩子特別可愛,曾在無數個瞬間治愈了我的靈魂……看著他們從小長大,彌補了過去的遺憾。
其實養孩子,就是重新養一次自己,也是一種修行。
教育始于孩子讓我們為難的那一刻。
讓我心態平和,而我的教育方法也很簡單,那就是讓自己成為自己小時候最想要的父母的樣子。
存在主義心理學家弗蘭克爾(Viktor Frankl)說過,生命的意義體系由三個維度構建 —— 體驗、創造和態度。
而養娃正好滿足了這三個維度的構建,也是對我在投資路上的一種賦能。
曾有一個讀者在星球里問,30歲了,女性,比較糾結生孩子的問題,想問問大家,對人的一生是否要擁有一個自己的孩子怎么看待?
結果評論回復有100多條。看完這些評論,這個星友都被融化了,所以下面的這些真實留言,或許可以幫助到在這方面有煩惱的年輕人。
本文完,如果喜歡,請點擊在看。關于投資分享、實操思路、人生感悟和一線資訊,都會放在星球,有需要的讀者,可掃描文末二維碼加入后閱讀。歡迎跟9700多投資愛好者共同成長,日富一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