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驅逐艦翻船后,西方衛星火速拍下這一幕,難怪朝鮮領導人會“勃然大怒”,這艘5000噸級軍艦恐怕是“兇多吉少”了。
21日上午,朝鮮剛建的軍艦翻沉了,連衛星圖也迅速拍到了。朝鮮罕見地第二天早上公開這次重大事故,背后也有無奈的因素。
畢竟衛星時時刻刻就在頭頂上盯著,在一個被全球關注的地緣熱點地區,任何大型軍事設施的異常都難以掩蓋。
而就在朝鮮公布這次事故后不久,西方衛星就拍到了艦體傾覆的畫面。先說結論,只能說朝鮮領導人對此“勃然大怒”是有理由的。
盡管船廠方面已經迅速用藍色塑料布遮擋,但依舊清晰可見龐大的軍艦已經側翻,船尾已經下水,而船頭還留在岸上滑軌上,整個艦體還似乎出現了扭曲變形,看起來兇多吉少。
當然,接下來“兇多吉少”的恐怕不止這艘驅逐艦,或許還有清津造船廠的負責人——最新消息顯示,清津造船廠廠長洪吉浩已被傳喚。
【如何搶救側翻的5000噸戰艦?】
面對如此嚴重的側翻事故,搶救工作無疑極具挑戰。直接拖拽幾乎不可能,最可行的辦法是先在艦體下方插入氣囊并充氣,逐漸頂起扶正。
然而,這一操作的前提是水深足夠,以便氣囊順利進入艦體下側。另外,還需要對艦體進行密封和排水處理。
但從10天前的衛星照片來看,該艦建造完成度很低,很多開口并未完全封閉,水密艙門是否具備有效密封能力也存疑。
更進一步的難題在于后期的起浮與扶正作業,這將依賴重型浮吊設備,也就是大型海上起重船。整體來看,這類任務已超出常規維修范疇,屬于專業的救撈作業。
對中國這種世界首屈一指的海洋強國來說,一個振華30就搞定了,南邊7000噸的世越號都撈起來了,北邊5000噸的驅逐艦不在話下。
而對海洋力量非常薄弱的朝鮮,應該是沒有這樣的專業裝備。朝鮮之前只有建造1500噸級護衛艦和萬噸級貨輪的能力,造船工業實力非常差。
【受損程度分析:結構性損傷遠超表面問題】
另外從衛星圖像分析,艦體傾斜角度之大遠超預期,水下結構明顯受損。
現在艦尾部分很可能已經長時間泡水,煙囪也可能進水,艦體基本處于報廢狀態。即便投入大量資源,修復周期也將極為漫長,甚至可能無法完全恢復其功能。
更令人擔憂的是,艦體受力不均可能導致整體變形,這種結構性損傷遠比表面破損更為嚴重。
畢竟現代軍艦的艦體強度不僅依賴龍骨,還涉及肋部結構、壁板等關鍵部位。一旦這些結構在事故中受損,艦體的整體強度將大幅下降。即使艦體勉強扶正,內部結構是否完好仍存疑。
當然,讓人棘手的還有艦體內已安裝設備的狀態。如果艦體在事故中發生劇烈震動,這些精密設備很可能位移甚至損壞,需重新校準乃至更換。
不過即便如此,希望還是有的——由于該艦采用側滑式下水方式,沖擊力大,艦艇下水時大部分設備沒有安裝,尤其是雷達、電子系統等精密設備。
只要主體損傷沒有想象中的嚴重,通過排水、扶正和局部修復,艦體或許仍可勉強使用。
【“一個月修好”:技術挑戰與政治壓力的矛盾】
盡管朝鮮領導人要求必須在6月下旬高級會議之前完成修復工作。然而,從專業角度來看,這幾乎是一個無法實現的目標。
首先,如果艦體確實發生變形,即便能夠扶正艦體,短期內修復的可能性也不大。
但需要考慮到的一點是,朝鮮領導人在事故后下達的是死命令——用一個月時間完成救撈和修復工作,并表示“盡快修復驅逐艦是直接關乎國家權威的政治問題,而非單純的業務性問題”。
從這個強硬表態來看,似乎意味著這次艦體破損并未達到完全無法挽回的程度,仍有搶救的可能。
如果朝鮮高層與技術人員確實在現場勘察后提出了“一個月內修復”的具體要求,則說明外界對事故嚴重性的分析可能存在偏差。
而他們的初步調查結論,或許也能說明一些問題。最新的調查結果顯示,驅逐艦沒有船底破洞,船體右舷被刮削,船尾部分的救生通道流入一定量的海水。
調查組專家認定,抽出浸水隔室的海水,從船臺脫離船首部分以修復艦船平衡性需要2至3天,修復舷側需要10多天時間。
在這些文字的背后,真相儼然呼之欲出。
也就是說,這艘軍艦或許并非一艘真正意義上的作戰艦艇,而是一個沒有安裝關鍵設備的“空殼子”——沒有動力系統、沒有完整電子設備、甚至沒有基本的航行能力,僅僅是一個可漂浮的金屬結構平臺。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扶正和修復的難度確實會比想象中的小不少。
事實上,早在此前“崔賢”號首艦下水時,就有觀察者指出,艦橋駕駛室內空無一物,既未見操控臺,也無任何艙室布置。
另外,燃氣輪機進氣口和煙囪的設計也被質疑是否真正安裝了主動力裝置。
種種跡象表明,這艘號稱5000噸級的“驅逐艦”,更像是一個沒有動力的空殼駁船,而非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戰艦。
【建造回顧:突破造船常識的速度】
畢竟從全球造船實踐來看,即便是世界上遙遙領先的第一工業強國、第一造船強國,建造一艘5000噸級軍艦,從鋼板切割到正式下水,也需要約兩年時間,下水后還需要大約一年時間進行舾裝(下水后的設備安裝)和試航測試。
這個速度已經非常快了,因為軍艦不同于薄皮大餡的空艙貨輪,內部有極多的各種設備要高密度安裝。像美國同類艦艇的平均下水周期為四年,印度則往往需要八年以上。
而朝鮮此前最多只建造過1500噸級護衛艦,如今卻宣稱在一年時間內,建造了2艘5000噸級驅逐艦。速度之快,已經超出了所有的造船常識。
更令人懷疑的是,“崔賢”號首艦在下水后的第二天,就直接在船廠的海灣里進行了導彈發射,這種“邊造邊打”的做法完全違背常規流程。
唯一合理的解釋是,這艘艦本質上不具備航行能力,只是搭載了部分武器模塊,用于盡早展示象征性威懾。
也就是說,這艘“巨艦”更像是一個大號模型平臺,而非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戰艦。它或許能在近岸水域進行威懾展示,但還不具備遠洋作戰和高強度對抗的作戰效能。
而正是因為這艘艦只是個僅為展示用途的 “空殼子”,并未真正安裝動力系統、雷達電子設備及完整武器系統,才有可能在較短時間“修好”。
【結論:象征意義大于實戰價值】
綜合來看,朝鮮此次驅逐艦下水失敗并非偶然,而是軍工體系長期落后、基礎薄弱的結果。即便能夠在短時間內“修復”艦體,也只是表面工程,難以恢復真正的戰斗力。
更重要的是,這起事件進一步加深了外界對朝鮮所謂“5000噸級驅逐艦”真實性的懷疑。與其說是軍艦,不如說是一艘只具備有限功能的海上平臺,甚至可能只是一個用于展示和震懾的政治工具,而非真正意義上的技術突破。
未來,朝鮮若想在海軍現代化方面取得實質進展,必須從根本上提升造船工業實力、完善管理體系,并獲得外部技術支持。否則,類似的事故恐怕還會不斷上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