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張婷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日前,由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主辦的“胡玫導演上外交流會暨《影視國際傳播》公開課”舉行。一級導演胡玫與北京曹雪芹學會副會長位靈芝、上海外國語大學全球文明史研究所教授唐均、課程主講教師高凱等嘉賓齊聚一堂,圍繞《紅樓夢》的影視改編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等話題展開對話。
課程現場。上外供圖
胡玫以個人創作歷程為脈絡,揭示其影視國際傳播理念的形成邏輯。她回憶過去在寒風中目睹觀眾“隔著玻璃門看英文參考片”的場景,直言這一經歷成為其報考北電的初心:“當我看到6個孩子扒在玻璃上看外國人的電影,我覺得不可思議——從此我立志未來讓外國人排隊看中國電影。”
胡玫介紹,自己在創作《紅樓夢之金玉良緣》時盡力考慮了海外觀眾的理解能力,所以“必須抓主干”?!熬拖瘛读_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一樣,讓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產生共鳴?!背酥?,胡玫為呈現“大觀園的精雅生活”,要求演員團隊以“浸潤式體驗”還原古典氣質。影片通過西藏雪山與桃花林的詩意鏡頭,賦予黛玉葬花“天盡頭,何處有香丘”以視覺化表達。
面對高凱所提出的“AI沖擊影視創作”的命題,胡玫說:“未來的影視傳播人才需將電影這一視覺藝術和語言工具相結合,提升國家的軟實力。”她以印度電影為例指出,盡管其年產量超千部,但使用英語的影片不足10%,因此國際傳播需依賴“多語種+影視”復合人才,才能深入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