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博并沒有被認定是同性戀者,但他深受這個群體歡迎是公認的,這是為何呢?
角色的性別模糊化
《陳情令》耽改比較成功,將男男戀改成了兄弟情,又加入了溫情這條兄妹情的線,得以過審。如果按袁依楣原著來拍是根本通不過的。
王一博是此劇男二,表現雖沒男一肖戰亮眼,但他與肖戰飾演的魏無羨之間的羈絆,被解讀為超越友情的深情,成為他們眼中浪漫化的表達,吸引了大量LGBTQ+觀眾的共情。
肖戰很明顯不是LGBTQ+,也不愿被認為是LGBTQ+,所以他們把這份熱愛給到了王一博。
此外,《熱烈》中的街舞少年陳爍的掙扎與執著,也與現實中LGBTQ+群體追求自我認同的歷程形成映射,產生共鳴。
彭昱暢和胡先煦演技更好,但在LGBTQ+觀眾眼里,他們演陳爍,達不到王一博這個效果,因為他倆很明顯都不是LGBTQ+。
形象與氣質中性化
王一博面部輪廓線條偏軟,圓弧過渡比較多,符合LGBTQ+群體的審美。他的時尚表現一直偏中性化,比如長發造型+耳環項鏈+前衛穿搭。在LGBTQ+社群被視為對性別刻板印象的大膽打破。
還有一個就是他很少公開私生活,和周圍一切形成疏離感,更加讓LGBTQ+群體視之為自己人。
不否定性取向多元
在采訪中被問及性取向時,王一博曾回應“這個不是我能決定的”,傳遞出對LGBTQ+群體的尊重態度。對弱勢群體關注的營銷,也被LGBTQ+群體認為他共情邊緣化群體。
博君一肖戰山為王
這兩個CP群,其實一直是LGBTQ+粉絲在運作的,且搞了很多擦邊二創,形成了龐大的同人文化圈層。王一博這邊相對模糊化,所以,他們更愿意為王一博效勞。
CP粉積極推銷的王一博從初中生到頂流的逆襲經歷,被LGBTQ+群體視為打破社會規訓的勵志故事,這不就是LGBTQ+群體反抗歧視的敘事嗎?
LGBTQ+市場價值
近幾十年,西方搞的性別多樣性正在影響Z世代部分中國年輕人,造就了國內LGBTQ+群體,他們喜聞樂見公眾人物無性別標簽,這部分人也是有購買力的。
所以,資本傾向于塑造吸引力廣泛的偶像,這就需要以性別模糊的形象同時覆蓋異性戀與LGBTQ+市場,王一博的形象很明顯被設計成符合這一要求。
綜上
王一博受LGBTQ+群體歡迎,并非LGBTQ+群體的一廂情愿。而是其個人形象、作品表達、時代思潮、資本趨利和飯圈運作相互作用的結果。當然這種跨圈層營銷的成功,反映了內地當代娛樂文化與主流價值觀充滿矛盾的現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