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道民
2025年“世界睡眠日”前夕,一場以“睡眠健康,優先之選”為主題的公益活動在安徽省合肥市西園新村竹蔭里社區開展。作為活動的組織者之一,安徽省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不僅在科普與義診服務中體現了專業引領,更于活動現場首次披露了一項即將啟動的前沿項目——“睡眠健康管理平臺”。該平臺將運用人工智能(AI)技術實現高危人群預警與“社區-專科”雙向轉診機制,力圖破解基層對睡眠障礙識別率低、專科資源分布不均等難題。
本文特邀安徽省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合肥市第四人民醫院睡眠障礙科朱道民教授就睡眠障礙與精神疾病關系、睡眠健康管理平臺建設的技術支撐與核心創新點等問題進行分享。
▉睡眠障礙不僅是癥狀,更是精神疾病的“前哨站”
臨床發現,幾乎所有精神心理疾病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問題,尤其是抑郁障礙、廣泛性焦慮障礙、雙相障礙等,與失眠、早醒、夢魘、晝夜節律紊亂密切相關。睡眠障礙往往是精神心理疾病的首發癥狀之一,但在大眾認知中容易被忽視,常歸因于“生活壓力大”“作息紊亂”而不加重視,導致錯失早期干預時機。
合肥市第四人民醫院數據顯示,該院收治的抑郁癥患者中,約85%以上存在中重度睡眠障礙。現在越來越傾向于把睡眠障礙當作抑郁癥的高危信號,甚至預測因子,而不是孤立的癥狀。安徽省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聚焦“睡眠與心理健康共病共管”的核心邏輯,即通過精準識別睡眠問題,推動精神心理疾病的早發現、早干預。
▉平臺核心:AI與知識圖譜融合,構建智能預問診與分級評估體系
由合肥市第四人民醫院牽頭創建的“睡眠健康管理平臺”是安徽省衛生健康科研項目《基于AI大模型的睡眠障礙患者預問診及分級評估技術研究》的實際應用載體。
平臺最核心的技術支撐是AI大語言模型與醫學知識圖譜的融合應用。平臺將整合睡眠障礙患者的既往電子病歷、量表評估、藥物處方、睡眠監測數據等臨床資料,結合《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DSM-5)診斷標準與國內臨床路徑,構建一套結構化、可推理的知識圖譜體系。
在用戶端,居民通過語音或圖文輸入睡眠相關主訴,大模型將對其主訴、伴隨癥狀、既往史、生活習慣等內容進行語義理解,快速生成結構化預問診結果;平臺再據此輸出初步風險分級報告,引導用戶是否需要前往專科門診就診或繼續隨訪。與傳統量表相比,平臺的系統更具交互性與適應性,也更利于基層醫生快速掌握判斷邏輯。該系統將率先在合肥市蜀山區多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線試點。
▉“社區-專科”雙向轉診機制試水:培訓30名基層醫生提升識別率
睡眠障礙是門檻低、識別難、誤診率高的疾病,很多基層醫生缺乏足夠的判斷經驗。平臺的另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推動建立一套穩定的雙向轉診機制,實現初篩-分級-轉診-隨訪的閉環服務。
2025年,安徽省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將啟動“社區-專科”轉診機制試點,計劃培訓30名基層醫生,重點提升他們對睡眠障礙的識別能力和處理能力。基層醫生將在平臺輔助下完成初步評估,患者一旦判斷為中高危,即可線上開具轉診建議,由專科醫生遠程會診或預約就診。
安徽省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還在平臺上設計了“隨訪助手”功能,患者即使沒有前往專科門診,也可以繼續接受平臺定期隨訪和睡眠行為干預指導。這種輕量化的慢病管理機制,也可推廣至高校、企業、部隊等特定人群中,形成精準健康管理閉環。
▉典型病例:“AI+醫生”聯手實現早診早治
筆者曾遇到過一個通過AI平臺輔助干預的典型案例:一位36歲的女性白領,因反復失眠2年多,通過平臺進行交互式智能問答,系統提示其存在“重度失眠伴顯著焦慮傾向”,并建議轉診。轉診后通過量表評估發現其抑郁癥篩查量表(PHQ-9)評分為14,廣泛性焦慮量表(GAD-7)為13,符合中度抑郁合并焦慮障礙診斷標準。經聯合藥物與認知行為治療3個月后,癥狀顯著改善,睡眠也逐步恢復正常。
如果不是系統做出了初篩,這位患者極可能繼續忍受癥狀,甚至延誤病情。平臺能及時發現“隱性高危人群”,這不僅緩解了醫院壓力,也大大提升了就診效率與患者滿意度。
▉未來展望:構建區域級睡眠健康服務新范式
未來,安徽省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將逐步把平臺推廣到合肥全市,推動建立統一的“區域睡眠健康管理中心”,并實現以下幾方面提升:(1)拓展適用人群。納入青少年群體,制定《青少年睡眠行為評估量表》,協助教育系統進行篩查與干預。(2)加強多學科協作。推動“心理-睡眠-神經-呼吸-耳鼻喉”多學科聯合門診標準化建設。(3)實現數據互聯共享。打通社區、專科、三甲醫院之間的睡眠健康數據互通。(4)推進AI迭代應用。持續優化AI語義識別與評估模型,提升問診準確率和用戶體驗。(5)探索醫保支持機制。推動將高危人群早期篩查、行為干預等納入醫保支付試點。
希望到2027年,實現合肥市社區睡眠健康服務全覆蓋的目標,為全國打造“AI+基層+專科”三位一體的睡眠健康管理樣板。安徽省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也將繼續探索智慧醫療在心理健康與睡眠領域的應用模式,持續為全民健康貢獻力量。
▉小結
從“心身同治”理念出發,到以AI為核心的技術創新;從專科主導的篩查評估,到社區醫生賦能的早期識別;從臨床個案的精準轉診,到區域系統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安徽省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正以實際行動探索一條數字化時代下的睡眠健康治理新路徑。未來已來,值得期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