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2025年6月30日,由中國公共外交協會、環球網、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澳門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共同主辦的第四期全球名?!癦世代”青年連線活動成功舉辦。談到人工智能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時,上海交通大學學生Erum Yasmeen在發言中指出:研究表明,如今即將進入小學的兒童中,將有65%未來從事目前尚未出現的新職業。她呼吁青年應主動適應技術發展、提升自身能力,通過技術教育、實踐訓練以及行業前沿跟進,每個人都可以掌握AI時代的關鍵能力。
發言全文如下:
我目前在上海交通大學攻讀植物科學博士學位,同時,我也積極探索如何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科研研究與實踐,以提升科研影響力,我希望通過智能工具賦能下一代科學家和教育者,讓他們能夠用科技的力量解決現實問題。
當前,人工智能全球市場規模持續擴大,信息產業等多個行業正在廣泛采用AI技術進行數據管理與實時決策。然而,世界經濟論壇指出,AI的迅速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了不容忽視的風險:AI技術可能在未來取代全球范圍內15個行業、26個經濟體中多達8500萬個工作崗位。
那么問題來了,技術進步真的會導致大規模失業嗎?
回顧過去二十年,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每一次技術革命都伴隨著新崗位的誕生,創造了更多的機會和進步。關鍵不在于是否會失業,而在于我們能否及時調整、不斷學習,以適應新時代的需求。同樣,人工智能不僅是“改變工作”,更是在“重塑工作”,真正的核心在于:我們是否能比技術發展得更快地完成自我升級。
研究表明,如今即將進入小學的兒童中,將有65%未來從事目前尚未出現的新職業。這一趨勢迫使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教育體系,應更加注重教授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技能。我們必須具備AI難以替代的能力,才能在未來保持競爭力。
這引發出一個更深層的命題:AI時代,人類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究竟是什么?
首先是適應力,即在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持續學習、調整思維與行為的能力,其本質是“學習-揚棄-再學習”的良性循環。IBM研究顯示,高適應力員工在AI轉型期掌握新技能的速度可達普通員工的三倍。當下企業招聘時,學習潛力已比學歷證書更具說服力——持續進化者永遠比故步自封者更具發展優勢。
其次是不可或缺的AI素養。這要求我們既要理解AI的基本原理和操作邏輯,也要清醒認知其倫理邊界,包括隱私保護、算法偏見等風險管控維度。
創造性思維同樣至關重要,它包含發散思維、設計思維,以及提出原創性價值主張的能力。在問題解決過程中,人類負責界定核心問題與價值導向,而AI則提供可能性方案——就像畫家執筆作畫,AI是畫筆,而人類才是真正的畫家。
在這一基礎上,語言能力成為我們與AI協作的基礎紐帶。目前大多數AI模型主要以英語為訓練語言,因此跨語言溝通能力將成為顯著優勢。
此外,邏輯與數學思維則使我們能精準地界定問題、解釋AI結果,并以倫理方式運用技術。就像木匠借助工具完成切割,但作品的靈魂始終取決于人的設計與判斷。
AI驅動的世界里,情商更是人類無可替代的核心能力,即人們識別、理解并管理情緒的能力。AI可以模擬語言模式,卻無法真正理解情緒背后的意義。無論是醫生對患者的共情,還是商務談判中的微妙互動,都需要人類特有的情緒識別、管理和回應能力。這種深度人際互動依賴于對非語言線索——如微表情、語氣和肢體語言——的敏銳捕捉,恰恰是AI難以企及的領域。
以上七項能力的組合構成了我們在AI時代的核心競爭力——它們不僅難以被技術復制,反而會隨著AI的發展而愈發珍貴。那么,如何培養這些能力呢?一方面可以借助在線課程獲得技術教育,例如Google TensorFlow開發者認證或微軟AI工程師資質;另一方面也可通過實踐操作,例如自行搭建聊天機器人,深入了解神經網絡的運行機制。此外,還應保持行業敏感度,積極參與GitHub等開源社區,了解最新的技術動態與應用場景。
最后,我希望大家都能從本周開始,選擇一個AI工具、自動化一個具體任務,作為邁向AI時代的第一步。今天的一小步,將是我們明天職業發展的一大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