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濕地中的植物根系就像一張過濾網,既能攔住泥沙,還吸收重金屬……”2025年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天心區書院小學二甲班教室里,來自銅鋪街小學的歐陽老師正通過模型演示,向學生們生動闡釋濕地的水質凈化功能。這場由長沙市生態環境局天心分局聯合坡子街街道舉辦的宣傳活動,通過創新實踐課程為青少年打開了生態保護新視界。
課程研發 生態教育出新招
此次宣傳活動,是《濕地的綠色魔法——地球之腎的奧秘》課程首次亮相。該課程是長沙市生態環境局天心分局委托銅鋪街小學研發的社會實踐課程,設計了“水質凈化可視化”“溫控效應體驗”等特色環節:學生們通過親手組裝濕地過濾器,近距離觀察渾濁泥水經生態過濾漸趨清澈的過程;通過“濕地VS沙漠”微氣候實驗箱,實時對比溫濕度差異,切身感受濕地調節氣候的“生態空調”作用。
實踐案例 身邊生態顯真章
“雖然我們天心區沒有大型濕地公園,但是我們建設了暮云污水處理廠尾水濕地項目”。來自長沙市生態環境局天心分局的工作人員現場揭秘,該項目通過構建人工濕地生態系統,對污水處理廠尾水進行深度凈化,項目設計出水水質將提升至地表水Ⅲ類標準。
長效機制 環保育人啟新程
長沙市生態環境局天心分局將持續深化“政校合作”模式,系統開發濕地保護系列社會實踐課程,利用暑假期間集中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積極培育青少年環保實踐能力。通過“教育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的輻射效應,讓更多的市民投身生態文明建設,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天心注入持久動力。
通訊員周娟艷 瀟湘晨報記者武華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