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山呂巷鎮(zhèn)白漾村,總能看到一位身著警服的身影來回穿梭。村民們遠遠望見,總會笑著招呼一聲:“老楊,來家里喝杯茶!”這位被親切地稱為“老楊”的,正是金山公安分局呂巷派出所民警、白漾村黨總支副書記楊錦林。從警35年,他用一套獨創(chuàng)的“五診”工作法,成為鄉(xiāng)親們心中最信賴的“老娘舅”,為鄉(xiāng)村振興筑牢平安基石。
1990年,剛滿23歲的楊錦林從警校畢業(yè)來到金山,先后在治安、社區(qū)等基層一線崗位歷練。2009年,他成為白漾村社區(qū)民警,走街串巷調解家長里短;2010年,隨著“民警兼任村官”試點落地,他正式挑起白漾村黨總支副書記的擔子。“以前是‘有事找楊警官’,現(xiàn)在是‘有難找老楊’。”白漾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馮海峰感慨地說,這一轉變讓楊錦林從鄉(xiāng)村治理的“參與者”變成“組織者”,也讓他的調解工作有了更深厚的土壤。
楊錦林在調解糾紛
在白漾村的15年“村官”生涯中,楊錦林踏遍全村每一寸土地,筆記本里記滿了各類糾紛詳情。他發(fā)現(xiàn),鄉(xiāng)村矛盾大多圍繞土地、房產等展開,往往夾雜著親情糾葛與傳統(tǒng)觀念。于是,一套融合黨建引領與基層治理的“五診”工作法應運而生。黨建引領“聽診”、入戶走訪“問診”、三所聯(lián)動“會診”、鄉(xiāng)賢參與“義診”、定期回訪“復診”,這套工作法如同精密的診療儀器,精準破解鄉(xiāng)村治理難題。
去年3月,某公司因招商需求,準備承租坐落于白漾村的一處民房,租賃期限為20年,合計租賃費80萬元。該民房由戶主夏女士申請始建于1982年。夏女士夫婦育有一子四女,四個女兒均已出嫁,兒子婚后無子女并于1992年病逝,兒媳另組家庭后與夏女士夫婦不再來往。2018年,夏女士夫婦相繼過世,此次租賃房屋導致幾位繼承人在繼承房屋租金方面產生意見分歧,從而引發(fā)激烈爭吵。楊錦林通過入戶走訪得知后,立即啟動“三所聯(lián)動”機制,并引入法官和村里的鄉(xiāng)賢共同開展調解。
面對雙方劍拔弩張的態(tài)度,楊錦林沒有急于下結論,而是和律師、法官、人民調解員、鄉(xiāng)賢一起,耐心傾聽雙方的訴求。原來,夏女士的四個女兒因弟媳未承擔贍養(yǎng)公婆的義務且房子是婚前財產堅決不同意其參與分攤,兒媳表示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自己有權分攤,但不愿進行面對面調解。
楊錦林給村民宣講反詐知識
楊錦林深知,這起糾紛不僅關乎金錢,更關乎親情和法理,于是,他決定采取“背對背”的調解方法,帶領調解團隊來回穿梭于夏女士女兒和兒媳的居住地,不斷了解當事人訴求。在此期間,律師依法宣傳《民法典》的繼承程序;法官詳細解釋《關于審理宅基地房屋糾紛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相關條款;民警、調解員和鄉(xiāng)賢對矛盾進行深度剖析,在兼顧情、理、法的反復調解中,找到矛盾突破點,最終雙方達成一致意見,簽署《調解協(xié)議書》并當場履行,80萬元房屋租賃費得到了公正合理的分配。
這樣的故事在白漾村不勝枚舉。前不久,張阿婆與鄰居因自留地使用問題發(fā)生糾紛,正當雙方劍拔弩張之際,楊錦林帶著網格員及時趕到,經過一番耐心調解,雙方最終握手言和。“老楊,幸虧有你調解,否則我們不知道要吵到什么時候。”
從“楊警官”到“老楊”,稱呼的變化里藏著楊錦林的堅守。35年警涯中,他榮立個人三等功1次、獲嘉獎15次。“鄉(xiāng)村要振興,首先得人心穩(wěn)。”楊錦林常說,他的工作就是給鄉(xiāng)村發(fā)展“排雷”。如今,他仍習慣每天在村里轉上一圈,他的身影,成為鄉(xiāng)親們心中最安心的風景。
來源 | 新民晚報
作者 | 趙菊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