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著名大提琴家王健的最新專輯《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全球發行,這是繼環球音樂大中華區正式成立德意志留聲機中國(簡稱DG中國)后推出的首張專輯。此前,該專輯的先行單曲《G大調第一號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前奏曲》已于5月16日上線。
《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專輯于2024年9月在上海上音歌劇院完成錄制,由音樂制作人譚紀豪擔任執行制作人,格萊美獎得主萊納·美拉德操刀錄音制作與剪輯,并由柏林艾米爾錄音室擔綱錄音及母帶制作。此次錄音是王健繼2004年首次錄制該經典曲目后的再度全新詮釋。
《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是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于1717–1723年間創作的六套無伴奏大提琴獨奏組曲,為巴洛克器樂巔峰之作。每套組曲含六樂章,作品以復調對位為核心,突破大提琴單旋律限制,通過和弦、雙音及琶音織體模擬多聲部對話,展現樂器表現力的極限。
其中《第六組曲》專為五弦大提琴創作,技術難度尤甚。這部偉大的作品曾長期湮沒,直至二十世紀初由卡薩爾斯發掘并推廣,現今被視為大提琴藝術的“圣經”,兼具技巧挑戰性與深刻哲思,極大影響著現代演奏美學及音樂詮釋理念。
出生并成長于上海的王健從小就在父親的影響下開始學習音樂,13歲那年兒童節,王健就已經可以作為小小演奏者和上海交響樂團一起配合完成一臺交響樂演奏了。而與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結緣則更早,是他七八歲的時候,后來在十歲時首次登臺演奏了這部作品。
后來在1985年,少年王健遠赴美國留學,而后成為了世界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2023年,55歲的他選擇回到家鄉上海,并在母校上海音樂學院任教,同時也繼續活躍在古典舞臺之上。
13歲時和上海交響樂團一起演出的王健(右1)
談及此次錄音的契機,王健說:“作為一名大提琴家,巴赫的大提琴無伴奏組曲對我而言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過去20年來,我始終懷著敬畏之心不斷探索這些作品的演繹方式,積累了許多藝術感悟。在上一版錄音問世20周年之際,重新錄制這套經典,讓我得以將這些年來的理解與體會凝結成一次藝術的總結。我尤其期待這次的黑膠唱片,希望能與樂迷分享這個全新版本,這是我藝術生涯中一件無比珍貴的事。”
新版本中,他著重強化了作品的舞蹈性特質,節奏處理更富彈性,樂句凝練直率,展現出迥異于二十年前的“干練”風格。王健將這種轉變歸結于對藝術本質的深層思考:“音樂不是技術展覽,而是精神的共鳴。巴赫的作品像一面鏡子,既映照演奏者的審美,也毫不留情地暴露局限——這正是其偉大之處。”
當被問及對六首組曲的偏愛,王健毫不掩飾對慢樂章的鐘情:“《薩拉班德舞曲》于我而言是靈魂的棲所。巴赫在這些樂章中埋藏著人性的永恒命題——悲憫、升華、對神性的敬畏。”他更以詩意的語言解讀前奏曲的隱喻:《第一號組曲》如“上帝編織生命的DNA”,《第五號組曲》則似“對人類命運的悲憫與苦中作樂”。這種跨越文化的精神共鳴,恰是王健詮釋巴赫的核心:“音樂的最高使命不是強調東西方差異,而是揭示人類共同的情感密碼。”
作為首位在德意志留聲機唱片錄制全套《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的中國大提琴家,王健說道:“我的成長經歷必然影響審美,但藝術的終極追求是超越標簽的大同。若聽眾能從我的琴聲中聽見巴赫的心跳,也能聽見自己內心最深的顫動,這便是最珍貴的回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