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德六味
在寺院過堂時
都要唱念“二時臨齋儀”
敬養諸佛菩薩
普施法界眾生
回向功德齋主
在供養偈中我們常念到:
“三德六味,供佛及僧
法界有情,普同供養”
三德六味是什么意思呢?
三德六味之說出自《大般涅槃經》,是說諸優婆塞為佛及僧辦諸餐具,種種備足,其食甘美,有六種味:一苦、二醋、三甘、四辛、五咸、六淡;復有三德:一者輕軟、二者凈潔、三者如法。由此便有了后世以“三德六味”來形容飲食的調和殊勝。
三德
清凈德,謂奉佛供僧之食,當使精潔,無有葷穢。
柔軟德,謂奉佛供僧之食,當須柔軟甘和,而不粗澀。
如法德,謂奉佛供僧之食,當隨時措辦,制造得宜。
六味
淡味:薄味也,味之淡者是,乃是能受諸味之本體。
咸味:鹽味也,其性潤,能滋潤肌膚,所以做飯調味之時必以鹽為首。
辛味:辣味也,其性熱,能暖腑藏之寒。
酸味:酢味也,其性涼,能解諸味之毒。
甘味:甜味也,其性和,能和脾胃。
苦味:苦味也,其性冷,能解腑藏之熱。
需要說明的是,佛陀之所以對供佛齋僧的飲食作出這些細節要求,并不是鼓勵后世弟子貪求美味,而是為了假借飲食滋養色身,由此色身修學圣道。所謂“身安則道隆”,故有六 味之須。
與此 同時,佛陀 還常常借助飲食來說法,例如《涅槃經》中就借飲食的六味來比喻佛法中世間的無常、苦、無我和出世間的常、樂、我——苦醋味,無常咸味,無我苦味,樂如甜味,我如辛味,常如淡味——并對弟子們說:“彼世間中有三種味,所謂無常、無我、無樂;煩惱為薪,智慧為火,以是因緣成涅槃飯,謂常、樂、我,令諸弟子悉皆甘嗜。”真可謂善巧說法,辯才無礙!
希望我們在了解了三德六味的含義之后,日后不僅能在供僧的飲食上多加留心,以此要求來備辦,更應在自己享用食物之時時時依照佛法來觀照,藉斯六味清凈之食,趣彼三德涅槃之果!
掃描關注華巖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