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北京北四環的燈火漸次點亮。在毗鄰鳥巢、水立方的150畝土地上,一座以民族文化為魂的沉浸式夜游演藝小鎮——“北京民族之夜”正在煥發新生。
當民族文化遇見數字科技,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在“北京民族之夜”悄然展開。景區以非遺活化為根基,將28個少數民族的文化精髓深度融合,通過建筑復刻、光影敘事、場景交互等方式,構建出虛實交織的文化體驗空間。
步入“北京民族之夜”(南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座復刻的少數民族建筑群:土家族吊腳樓、納西族院落、新疆蘇公塔、大理三塔……不同民族的建筑景觀錯落分布,串聯起一條橫跨中國大地的文化長廊,游客在移步換景中感受中華文明的廣博與交融。
圖為少數民族建筑景觀
“我們希望通過科技手段,讓靜態的歷史‘活’起來。”民族之夜董事長單學家介紹。景區借助數字光影、3D裸眼天幕、智能霧森等前沿技術,將靜態歷史轉化為動態敘事。
非遺自貢彩燈“生命之樹”與“賽博生肖”將傳統工藝與現代美學結合;激光投影在云岡石窟的崖壁上勾勒出飛天壁畫;智能霧森系統營造出縹緲仙境;60米高的音樂噴泉隨《民族匯盟》舞蹈節奏起伏,水幕舞臺上的演員與數控水柱共舞……科技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成為激活文化基因的密鑰。
圖為音樂噴泉
每晚16:30至22:00,近百場演藝在此輪番登場,以沉浸式體驗詮釋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舞蹈秀《民族匯盟》通過AI向導引領游客穿越時空,在漢唐風韻與現代光影中展現各民族共生共榮;實景劇《萬國來朝》以大明航海為背景,以武打大戲與歌舞演繹重現歷史盛景;史詩秀《女皇駕到》融合神秘儀仗與驚險特技,演繹跨越地域的文化傳奇;情景劇《新上海灘》則以民國霓虹為幕布,交織革命敘事與時代風情。
圖為舞蹈秀《民族匯盟》
與此同時,散落園區的快閃舞臺更添靈動:苗族非遺絕技“赤腳走大刀”以15米斜刀上的倒立動作震撼全場;川劇變臉大師零距離互動,瞬息萬變的絕活令人屏息;敦煌舞蹈《反彈秘笈》以飄逸舞姿再現壁畫神韻;那達慕晚會的呼麥與騎馬舞,則將草原的豪邁注入夜色。
圖為川劇變臉
特別設計的互動游戲成為流動的文化紐帶:NPC(由真人扮演的“非玩家角色”)身著各族服飾與游客“手令對弈”、挑戰“骰王爭霸”,銀票互動游戲讓古老民俗煥發新趣。“這些演出不是簡單的文化堆砌,而是用鮮活的方式讓傳統走進現代生活。”民族之夜藝術總監官明軍強調。
作為北京“夜經濟”的標桿項目,“北京民族之夜”不僅是一場視聽盛宴,還構建了“逛吃購娛”的一站式生態圈。民族小吃街上,新疆紅柳烤肉、東北非遺烤三寶等50余種美食香氣四溢;文創街區內,東巴紙燈、苗族銀飾、老北京兔兒爺等手作讓文化觸手可及;兒童游樂區的射箭、套圈游戲,以及民族藝術博物館的互動展覽,則為家庭客群提供了多元選擇。
圖為民族文創街
作為北京中軸線北延的重要文旅節點,“北京民族之夜”與鳥巢、水立方共同構成“黃金三角”,在中軸線上展開一場跨越古今的文化盛宴。通過“演藝+文旅+商業”的模式,項目推動奧南片區從賽事中心向文化消費中心轉型。“我們計劃引入更多民族地區的文化IP,打造常態化文化交流平臺。”民族之夜運營團隊透露,6月的國際音樂會、7月的民族藝術節等主題活動已排上日程。(文/金丹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