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冒充公檢法詐騙案件頻發
不法分子將“魔爪”
伸向了中小學生
利用其心智不成熟、易被恐嚇的特點
通過社交軟件、游戲平臺等
以"賬戶涉案""父母犯罪"等話術
實施心理恐嚇、誘導轉賬
不僅造成家庭財產損失
還嚴重影響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真實案例
“你好,經調查,你涉嫌違法犯罪。現在請配合調查,千萬別掛斷電話,更不要和任何人透露此事……”
近日,發生多起針對未成年人冒充公檢法類詐騙案件,一起來回顧一下。
12歲的學生小張在家中使用家長手機瀏覽小紅書視頻時,收到自稱是廣東省公安局民警私信并添加其賬號。該“民警”表示有人用小張的小紅書頭像和賬戶在小紅書里參與詐騙,需要其配合調查,如果不配合的話,將會被列為“涉案人員”,不僅要抓其父母去坐牢,還要賠償一定金額給被騙的群眾,隨后還出示“警官證”給小張看。
小張看到這個假的“警官證”后,信以為真,出于害怕按照對方指引躲到隱秘房間,對方讓其下載釘釘APP,并讓其加入釘釘會議房間,小張聽信“警官”的指示打開了“屏幕共享”和支付寶APP,使用其母親的手機將銀行卡里面的錢轉到支付寶余額上,并在對方的恐嚇下將驗證碼告訴了對方。
一番操作完成后,對方讓其繼續使用父親手機再次操作,才能洗脫小紅書賬戶涉嫌詐騙的嫌疑,小張這才意識到不對勁,于是將對方賬號和所有操作記錄刪除。直到第二天其母親查看自己手機銀行APP發現銀行卡的流水異常,一番詢問才知道是自己孩子被詐騙了,共計被騙48953.38元。
詐騙手法分析
01
第一步 精準篩選目標
詐騙分子通過社交APP(小紅書、快手、抖音等)、游戲平臺(蛋仔派對、和平精英等)主動尋找添加未成年受害人或發布免費、低價獲取游戲皮膚道具、參加抽獎活動資格、明星相關周邊群聊等精準信息引誘受害人主動聯系。
02
第二步 制造恐慌與威脅
冒充警察等司法機關人員,通過假冒的警官證,虛構的警務工作環境,用“拘留”“坐牢”“涉嫌違法犯罪”“賬戶涉案”等理由對受害人進行恐嚇、威脅。或冒充公司法務、律師等身份,以賬戶操作錯誤導致公司損失金額需要賠付或侵犯明星隱私為由需要賠償進行恐嚇。
03
第三步 誘導轉賬或套取信息
以檢測到未成年人屬于違規操作,導致賬戶被凍結為由,誘導他們轉賬,或者以配合調查為名,要求學生偷拿家長手機,通過視頻連線,誘導學生點開付款鏈接支付轉賬,甚至直接獲取手機驗證碼來進行轉賬。
警方提醒
01
公檢法機關執法辦案有嚴格的程序規定
對未成年人開展調查必須要有監護人陪同,絕不會通過微信、QQ、小紅書、抖音、快手等社交工具辦案,不存在“安全賬號”“驗資賬戶”,也不會通過互聯網發送“拘留證”“逮捕令”等文書,更不會要求群眾轉賬匯款,提供銀行卡、驗證碼等信息或是要求修改支付密碼等。
02
保持冷靜不慌張
凡是以“公檢法”名義要求轉賬匯款的,都是詐騙。如遇到此類情況,要保持冷靜不慌張,不進行轉賬匯款操作,立即中斷通話,并及時告知父母、老師,或撥打110報警求助。
03
不輕信陌生網友
在互聯網上,不輕易添加陌生賬號為好友;不掃描陌生人發來的二維碼;不與陌生人開啟“屏幕共享”;不隨意點擊不明鏈接;不隨意填寫個人信息及銀行卡賬號、密碼、驗證碼等;不下載不明來源的APP。
04
學生家長要警惕
日常生活中注意保管好自己的手機和支付賬號,不要讓孩子在脫離視線范圍后長時間獨自使用家長手機;不將手機銀行、支付寶、微信支付等賬號密碼信息告知孩子,以免孩子受騙后進行大額轉賬匯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