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國家醫保局舉辦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第三場解讀直播,涉及放射檢查、綜合診查、超聲檢查、放射治療等四類立項指南。
自去年以來,國家醫保局發布一系列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統一指導各地規范醫療服務價格項目。截至目前,國家醫保局已編制印發護理、綜合診查、康復、耳鼻喉科、呼吸系統、心血管等領域等28批立項指南,旨在解決各省醫療服務價格項目“同名不同項、同項不同價”的亂象。
“根據項目數量的多少,復雜程度的高與低,每個批次的立項指南從發布到最終落實,大概需要有三個月到半年左右的時間。”國家醫保局醫藥價格和招標采購司翁林佳副司長表示,從已經發布的立項指南來看,比如輔助生殖、口腔種植,所有省份都已經落地;器官移植、臨床量表、中醫外治護理等學科的立項指南,目前多半省份已經落地;這次涉及到的放射檢查預計6月底前各個省會落地,其中內蒙古、江西、河北、山西、陜西、福建等省份,已經落地的達到了10批以上,特別是內蒙古已經落實了20批以上,走在全國的前列。那在這場解讀直播會中,國家醫保局都釋放了哪些政策信號?未來的工作計劃又是什么?“中國醫療保險”帶您一探究竟——
信號1
統一規范項目,科學核定價格
以往,國家醫療服務價格實行的是各省屬地管理,由地方醫藥價格主管部門制定價格項目、確定價格水平,因此地區之間價格項目的數量、內涵差異都很大。改革后立項指南原則上以衛生健康部門正式發布的技術規范為基礎,對相同服務產出相關的價格項目進行“合并同類項”,推動實現全國范圍內同一醫療服務的項目名稱、服務產出、價格構成、計價單位等關鍵價格要素統一。如原來B超檢查根據部位拆分為胸部、腹部、胃腸道泌尿系統等多個項目,立項指南將其整合為“B超檢查”按部位計價,項目規范性和清晰度明顯提升,醫療機構收費計價更加清晰便捷。
據國家醫保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立項指南的整齊劃一和全面統一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對部位的定義進行了統一。在放射檢查立項過程中,將檢查的部位進行了統一規范,明確了部位的邊界。盡管之前有部位的設定,但是對于部位的定義各地均不相同,導致很多醫療機構在實際收費的過程中很難把握收費標準,造成了很大的困惑。
二是對服務內容進行了統一。以放射治療指南為例,以往的價格項目把定位、擺位模具設計與制作、體位固定器等一系列準備步驟都作為了一個單獨設定價格項目。在立項指南的編制中把這一系列的準備步驟進行了整合,納入到放療模擬定位過程里,在制定價格的時候計入成本。
三是對一些基本形式進行了統一。以放射檢查立項指南的X線攝影成像為例,立項指南對床旁的計費形式進行了統一規范。臨床在開展床旁X線攝影成像的時候,同一次檢查臨床費無論做多少個部位,收費僅可收取一次。
對此翁林佳在解讀會上也強調,規范統一是立項指南的根本價值導向。立項指南原則上以衛生健康部門正式發布制度規范項目為基礎,對服務產出相同價格的項目進行整合和優化,主要是根據同一醫療服務項目名稱、服務產出、價格構成和計價方式等關鍵價格要素進行整合和優化。
此外,在直播會場上,湖南省、河北省、山東省、安徽省介紹了當地的核定做法,給全國各地方的立項指南推廣實踐提供了不少有效地方特色經驗。
湖南省根據立項指南服務產出和價格構成,在厘清現有項目和指南項目量價轉換關系的基礎上,分別采用量價加權平移、參考他省價格和參考技術難度、風險程度、人力資源消耗比值關系等方法定價。山東省保持價格水平基本穩定,綜合運用直接平移、加權平均算、價格銜接、成本測算等方法,平移價格水平;并根據特需服務實行市場調節價、增設差異化收費政策,避免價格波動對醫療機構和群眾就醫造成影響。安徽省對照立項指南梳理現行放射檢查類價格項目,根據項目的服務產出和價格構成,精準確定現行醫療服務價格項目與指南項目的映射匹配關系,并組織召開專家線下座談會、論證會,充分聽取醫療機構及臨床專家的意見,將安徽原有的173項放射檢查類項目全部映射到立項指南的26個項目,另有加收項37個,擴展項30個。此外,河北省將原超聲項目按檢查部位立項,國家立項指南按檢查方式分別設立不同類別項目。根據立項指南映射關系,將省內65個價格項目規范整合為13個,另有加收項19個,擴展項16個。并通過醫保信息平臺,提取項目的使用頻次、使用數量、單次就診價格、費用總額等進行多維度分析,為核定價格提供數據支持;堅持價格平移、略有上漲的原則,在充分征求臨床醫生意見建議的基礎上,采取不同方法制定價格;最后將圖文報告納入項目價格構成。
信號2
強調技術價值,賦能醫療科技創新
據悉,國家醫保局近期設立一批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主要以創新型醫療技術為主。這既支持醫療科技創新,也通過醫保基金戰略購買等手段,降低患者就醫費用,讓這些先進的診療技術更加可行。
立項指南編制中,國家醫保局密切跟進醫療技術新發展,通過價格政策賦能新技術、賦能新業態。比如,放射檢查類立項指南統一新增質子放療、重離子放療、硼中子俘獲治療等價格項目,促進高端治療設備臨床轉化,目前浙江等地率先落實執行,同時設置療程費用封頂兼顧患者負擔。再如,綜合診查類立項指南統一新增“航空醫療轉運”價格項目,促進低空經濟在醫療領域率先發力,目前黑龍江、河北、陜西、廣東等均已落實航空轉運價格項目,越來越多的航空企業與醫療機構一道為生命架設空中綠色通道。
“以往患者通過攜帶實體膠片以及報告的形式,就醫可能會存在膠片保存不當、圖像質量不好、膠片不全等情況,而臨床醫生需要進一步明確診斷,這便需要患者重新檢查,造成了醫療資源的浪費和患者就醫負擔的增加。”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李小虎副院長表示,現在醫院臨床通過調取數字影像,能夠快速有效的掌握患者的情況,極大的提高了醫療效率,為檢查結果互認的工作開展提供了驅動力。此外,還可以推動數字化轉型,規范附加服務,實體膠片不再打包記錄檢查價格。患者對此有需求且知情同意的,醫療機構可單獨收取實體膠片費用。對患者而言,數字影像服務處理成為標配,其可以享受更為便捷的數字就醫體驗,如手機查看影像;實體膠片從默認收費轉為按需購買,選擇權更加自主,在減少資源浪費的同時規范附加收費,促進人工智能輔助技術進入臨床應用。
北京兒童醫院賈立群主任也有類似感受,“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超聲醫學與人工智能融合已經成為研究的熱點。立項指南中提出了人工智能輔助診斷收費政策,促進推動了人工智能技術在超聲醫學領域的應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賦能醫療科技創新的同時,立項指南在實施過程中還促進了價格治理,有效減輕群眾負擔。受益于大型醫療設備市場更加競爭,設備采購成本有所降低,為適當下調影像檢查類項目價格水平創造了客觀條件。部分高價省份在落實放射檢查類立項指南中,主動對標全國平均價下調價格水平,如CT檢查從300多元下調至200元左右,磁共振檢查從600多元降至500元左右。
信號3
關注特殊群體,強調醫務人員勞動價值
國家醫保局高度關注生育友好型社會和適老化社會需求,在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編制中,針對性地新增價格項目,鼓勵醫療機構補齊醫療服務短板。比如,超聲檢查類立項指南設立胎兒彩超、胎兒心臟彩超、胎兒系統性篩查(俗稱“大排畸”)等多個項目,有效適應出生缺陷早篩需要。再如,綜合診查類立項指南統一新增“家庭病床建床費”“上門服務費”“遠程監測”“互聯網診查(復診)”等價格項目,推動醫療服務向患者家庭延伸,讓老年人看病就醫更加舒心便捷:同時,新增“安寧療護”價格項目,支持醫療機構為疾病終末期或老年患者提供常規的診査、護理,以及身體、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關懷等服務,促進提高疾病終末期老年人生命質量。
例如山東省為老年患者增設上門服務費、家庭病床費,航空醫療轉運實行自主定價;河北省立項指南中超聲檢查、多普勒超聲檢查等8個項目,均設定了床旁加收項,在對接落地時,將床房加收統一定價為30元每次,同時考慮到患者負擔問題,明確同一次檢查中,無論多少部位或血管僅加收一次等。
不難發現,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的編制以服務產出為導向,聚焦基礎,回應社會關切。通過將原有各領域醫療服務價格項目映射整合,以適宜的價格項目顆粒度突出體現醫療技術勞務價值,賦能醫療領域平穩運行。在項目設置中,既要體現技術勞務價值,也要緩解患者壓力,既要包容各地醫療技術的不均衡,也要給新技術賦予前瞻性,既要凸顯公立醫院的公益性,也要滿足群眾的個性化需求。
此外,國家醫保局在立項指南的編制和落地過程中,注重協同推進實施與反饋。對此,國家醫保局醫藥價格和招標采購指導中心價格管理技術專班負責人唐菲也指出,在綜合檢查、放射治療、放射檢查、超聲檢查等領域立項過程中,通過吸納衛生健康主管部門及各地專家的60條行業建議、1384條地方反饋,有效解決了項目邊界界定、計價單位優化等技術難題。
而對于網友關心的立項指南落地后相關的意見如何反饋的問題,湖南省醫保局副局長李慧萍在解讀會上也針對性的做回應,表示立項指南落地后,醫保部門將加強監測分析,密切關注實施情況,特別是臨床的應用情況,收集醫療機構和患者意見建議。在反饋渠道方面,醫療機構可以直接向屬地的醫保部門反饋,相關的醫藥器械企業也可以通過醫療機構或者是直接向醫保部門反饋。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四類立項指南的落地實施,放射檢查類項目價格呈現穩中有降趨勢,為調整診查、護理、手術等技術勞務類項目價格創造結構性空間。與此同時,綜合診查、超聲檢查及放射治療等突出技術勞務價值的項目價格逐步優化上調,直接帶動醫療機構服務收益增長。這種動態調整機制不僅推動醫院建立績效導向的內部分配體系,更使臨床一線醫務人員能夠實質共享醫療服務體系改革與治理效能提升的成果。
在此次直播解讀會上,國家醫保局相關負責人也表示,下一步,國家醫保局將加快完成立項指南的編制工作,指導各省加快對接落地進度,合理制定價格基準,指導有價格管理權限的地市合理制定價格水平。同時,希望相關企業加大創新研發力度,為優化醫療服務供給提供更高水平的物質和技術保障,也希望醫療機構與價格政策優化調整相向而行,將更多醫療服務資源集中于提高診療服務質量上,減少因物耗虛高價格造成的損耗,將有限的醫藥費用空間用于醫務人員支出、優化薪酬分配等利益傳導機制,共同推動醫療收入和支出結構的雙重優化,更好保障人民群眾病有所醫。
來源 | 中國醫療保險 七月 不知
編輯 | 符媚茹 高鵬飛
熱點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