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5月23日訊(記者 吳雨其)5月23日,由富國基金主辦的第十二屆富國論壇在蘇州拉開帷幕。
當中分論壇圍繞“主動權益投資”“固定收益投資”及“量化投資”三大主題。會議通過線上+線下聯動形式展開,共吸引超千名機構投資者、行業專家及個人投資者參與。
論壇期間,富國基金旗下多位資深基金經理與行業專家齊聚一堂,就當前市場環境下的投資策略、行業機遇及工具創新展開深度探討,為投資者提供了前瞻性視角與實戰指引。
主動權益投資:聚焦“新模式”、消費與港股的結構性機遇
在主動權益投資分論壇中,富國基金權益研究部總經理陳杰、消費精選30基金經理周文波及海外權益投資部總經理張峰,分別從A股盈利周期、消費板塊價值重估及港股防守反擊策略等維度,剖析了當前市場的核心邏輯與配置方向。
陳杰在題為《迎接新模式,走出“悲觀論”》的演講中指出,A股市場正經歷從“存量經濟”向“新模式”的轉型。2025年一季度盈利增速由負轉正,標志著持續四年的下行周期終結,企業ROE底部顯著抬升。
他認為,毛利率承壓的背景下,費用率下降與資產周轉率回升、運營能力結構性改善成為支撐ROE修復的關鍵因素。同時,中國產業轉型的“突圍故事”——如AI研發與高端制造的雙突破、產業集群優勢強化——有望推動市場情緒轉向樂觀。針對行業配置,他建議關注AI賦能制造業及庫存周期反轉相關領域,并淡化美國關稅風險對A股的長期影響。
周文波則聚焦消費板塊的低估值機遇。他提出,經歷多年調整后,消費板塊PE分位數已處于近十年低位,悲觀預期充分定價。隨著居民儲蓄率見頂、收入預期改善及財富效應再現,消費板塊或于2025年下半年迎來修復窗口。投資者可布局兩類機會:一是估值低位、分紅穩定的傳統消費龍頭(如白酒、家電);二是順應國貨崛起、服務消費升級等趨勢的“新消費”賽道。
展望后市,周文波表示,需關注居民收入預期改善和財富效應再現兩大催化劑,投資者可以在消費板塊布局中平衡“估值安全邊際”與“成長確定性”。
張峰從港股市場韌性切入,強調南向資金持續流入與上市公司回購加碼為港股提供支撐。他認為,當前恒生指數人民幣計價年化收益率達12%,AH溢價指數升至134,港股性價比凸顯。投資策略上,他建議以GARP策略為核心,聚焦盈利確定性高的消費與科技行業(如國產替代芯片、智能駕駛),同時篩選股息率高于4%的紅利資產(如電信、能源),并規避高杠桿、低透明度公司。
固收投資:低利率時代的破局之道
在固定收益分論壇中,富國基金多位固收基金經理圍繞低利率環境下的策略優化展開討論,提出從宏觀經濟研判到工具化配置的多元應對方案。
富國雙利增強基金經理張育浩對2025年下半年宏觀經濟與大類資產配置進行展望。他認為,國內經濟風險主要來自海外,尤其是美國關稅政策的影響,但債券市場實際利率偏高,降準降息仍可期待。權益投資方面,建議延續“科技+紅利”主線,同時關注黃金的長期配置價值。
面對低利率環境,富國基金固定收益策略研究部副總經理、富國安慧短債基金經理吳旅忠則認為短債投資仍有超額收益機會。中長期來看,信用利差維持較低水平或成為常態,意味著需求增加的同時,整個貨幣環境相對比較寬松。因此在短端策略上,應重點挖掘短久期城投等信用資產;在有效控制回撤的基礎上,保持短債組合業績平穩增長,同時警惕貨幣政策觀望期波動風險,保持組合的靈活性。”
富國政金債ETF基金經理李金柳提出“債牛”下半場的應對之道。李金柳提出“與不確定共處,在波動中擇時”的觀點,強調久期策略需轉向多元靈活,兼顧好“兩個平衡”,一個是把握安全邊界,做好回撤與流動性管理;另一個是積極把握住收益率波動帶來的資本利得機會。
“固收+”方面,富國優化增強、富國久利基金經理劉興旺則強調“啞鈴型”配置在“固收+”策略中的重要性,在政策利率下行預期明確的情況下,10年期國債收益率或再探低位;可轉債方面,低價轉債在低利率環境下是比較好的底倉資產,而高價轉債則屬于較好的正股彈性選擇,相對而言平衡型品種性價比較低;權益方面,估值修復邏輯下,關注AI、半導體等自主可控領域及庫存周期見底的制造業。
富國基金固定收益投資部王仁增從工具化配置角度指出,債券指數產品(如政金債ETF)憑借低波動與分散風險特性,成為優化資產配置的利器。隨著債券市場互聯互通深化,工具屬性將進一步凸顯,未來細分領域布局空間廣闊。
量化投資:ETF創新與Smart Beta的融合探索
量化分論壇聚焦指數化投資的機遇與策略優化。富國基金ETF投資總監王樂樂、港股通互聯網ETF基金經理田希蒙及800現金流ETF基金經理金澤宇,分別從ETF迭代、港股賽道及Smart Beta策略等維度展開探討。
王樂樂指出,中國被動權益基金規模于2024年首超主動權益基金,標志著ETF進入創新時代。他提出,未來ETF的核心競爭力在于成分股優化與智能化決策系統。富國基金的“大勢研判+風格輪動+多模型交叉印證”體系,正通過模型賦能提升策略維度。
田希蒙則聚焦港股五大核心賽道——互聯網、創新藥、智能車、新消費及紅利資產,強調其“稀缺性”與成長動能。他認為,恒指ETF兼具紅利防御與科技彈性,是長期配置的理想工具。
金澤宇深入解析Smart Beta策略的融合價值。他表示,通過透明規則將低估值、高盈利質量等邏輯轉化為指數產品,Smart Beta兼具低成本與風格穩定優勢。2024年全球Smart Beta ETF規模同比增長21.4%,因子體系(如市值、基本面、價量)的系統化應用成為超額收益來源。他建議投資者結合美債收益率與流動性預判風格切換,并在配置中平衡成長與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