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
多地消費者組織
圍繞消費投訴中的
熱點、難點、痛點問題
積極探索建立消費者集體訴訟制度
成效顯著
以重慶為例,從2021年8月至2025年4月,重慶市及各區縣消委會共支持消費者集體訴訟100起,涉及消費者3903名,訴訟金額達3251.26萬元。其中92起案件已開庭審理,均以消費者勝訴結案,幫助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1948.15萬元。
讓消費維權形成合力
走集體訴訟之路
2021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行動方案》,明確探索建立消費者集體訴訟制度,支持消費者組織行使公益性訴訟權利。2022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持續恢復的意見》,提出全面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完善公益訴訟制度,探索建立消費者集體訴訟制度。
全國各地消費者組織積極響應,不斷探索并優化消費者集體訴訟制度,加強和市場監管部門、檢察機關、人民法院的合作,讓消費維權形成合力。
(授權圖片)
2022年3月,重慶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與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聯合印發《關于建立消費糾紛訴源治理工作機制的實施意見》,明確規定對于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社會影響較大的消費糾紛系列案件,經訴前和訴中調解未能有效化解的,探索由消委會支持消費者集體訴訟。
四 川
同年6月,四川省保護消費者權益委員會、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四川省人民檢察院聯合出臺《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協作工作機制》,明確對于侵害眾多、特定消費者合法權益且經營者不接受消委會調解或經調解仍不能解決的案件,各級消委會可以支持消費者通過集體訴訟依法維權,人民法院優化此類案件的審理程序。
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副教授馬勇表示,在消費維權過程中,個體消費者勢單力薄,很難與違法經營者抗衡,但“人多力量大”,把有共同訴求的消費者聯合起來,走集體訴訟之路,結果就不一樣了。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部分經營者得知消費者組織準備支持消費者集體訴訟后,考慮到應訴成本、失信“黑名單”等因素,主動接受法院調解并積極履行退款或賠償義務。
化解預付式消費糾紛
集體訴訟破解維權困境
近年來
預付式消費群體性糾紛頻發
為遏制上述現象
各地消協組織
支持消費者向法院提起
集體訴訟
重慶市及各區縣消委會以“支持起訴人”身份,支持消費者向法院提起集體訴訟。2023年11月下旬,重慶市黔江區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陸續收到多名老年消費者的投訴,稱“別提多美”“一直很美” 兩家奶粉店突然停業失聯,57名老年消費者的16.72萬元預付款無法提貨退款。因涉案人數多且均為老人,黔江區消委會聯合重慶市消委會支持消費者提起集體訴訟,將兩家奶粉店及實際出資人告上法庭。2024年9月24日,黔江區人民法院一審判決三被告退還全部貨款。
重慶市消委會秘書長陳立東告訴記者:“集體訴訟通過‘一案多訴’集約化模式,能有效化解預付式消費糾紛難題。”
吉 林
2023年,長春市18名消費者在某游泳健身館辦卡。2024年7月,游泳館轉讓后,接手的新公司拒提供服務,原公司也不退9719元預付款。同年12月,吉林省消協支持18名消費者向長春市南關區人民法院提起集體訴訟。經法院調解,雙方達成協議,被告先支付3000元及25元案件受理費,剩余6719元將于兩個月后結清。
吉林省消協秘書長隋華軍表示,針對這起集體訴訟,吉林省消協積極協調法院只立1個案件號、只交1份訴訟費、只開1次庭,有效破解了傳統維權中訴訟成本高、舉證難度大、維權周期長的困境。
制度創新提升訴訟效能
切實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在探索、完善
消費者集體訴訟制度過程中
各地消費者組織
還不斷開拓、勇于創新
廣 東
2022年4月,廣東省消費者委員會出臺《支持消費者訴訟及集體訴訟工作導則(試行)》,指導全省各級消委會通過集體訴訟等創新手段,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在一起虛假宣傳減肥產品公益訴訟案中,廣東省消委會率先探索的“公益訴訟+集體訴訟”模式獲得成功,案件中確認的101名權益受損的消費者可共同申領395萬元的賠償款。
2023年9月,重慶宸山醫療美容診所有限公司關門跑路,卻拒絕退還26名消費者的美容服務費194839元。同年12月15日,重慶市消委會和重慶市質量和標準化研究院聯合編制的地方標準《消費者組織支持消費者集體訴訟工作規范》正式實施。于是,重慶市渝中區消委會根據該地方標準,支持26名消費者將該公司訴至渝中區人民法院,并選擇陶女士作為消費者代表率先提交訴狀。2024年1月30日,法院終審判處被告10日內向陶女士退還美容服務費5794.7元。隨后,渝中區消委會以“集體訴訟+示范判決”方式,敦促被告將服務費全部退還給消費者。
陳立東表示:“全國各地的制度創新和司法實踐,證明該機制實現了‘維權規模效應’?!奔w訴訟將分散的消費者訴求轉化為具有法律威懾力的集體行動,既提升司法效率,又形成對違法經營者的震懾效應,倒逼經營者建立預付資金存管制度,從源頭遏制“關門跑路”風險,切實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中國消費者報新媒體編輯部出品
來源/中國消費者報·中國消費網
記者/劉文新
編輯/李曉雨
監制/何永鵬 任震宇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2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 - 8831543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