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的《倚天屠龍記》里,趙敏是騎著白馬、手握折扇的蒙古郡主,敢愛敢恨,最終與張無忌歸隱江湖。
但在真實歷史中,這位“趙敏”的原型,卻活成了一部血色悲劇……
影視劇里的趙敏
先來看看影視劇中的“趙敏”。
金庸是偏愛“趙敏”的,為什么這么說呢?他把世間所有美好,都揉進了一個蒙古郡主的皮囊里。
論聰明勁兒,她能把整個武林耍得團團轉,綠柳山莊里下毒,放倒明教高手眼皮都不眨,武當山上派內應偷襲張三豐,還能全身而退,連張無忌這種開掛男主,都被她牽著鼻子走,簡直就是一個女版諸葛亮。
可這姑娘偏不端著,該使詐時往酒里下蒙汗藥,該耍賴時揪著張無忌耳朵要承諾,一肚子鬼點子比黃蓉多。
俏皮、活潑,金庸偏又給她按了一副好皮囊。
要說容貌,書里說她“容色艷麗不可方物”,影視版更是個個絕色。張敏當年白衣騎馬的回頭殺,那眼角眉梢的傲氣能把人魂勾走;黎姿版趙敏挑眉說“我偏要勉強”時,三分嬌嗔七分執著的眼神,愣是把刁蠻郡主演成了癡情教科書;賈靜雯那雙會說話的大眼睛,撒起嬌來能把鋼鐵直男化成繞指柔,吃醋時跺腳噘嘴的模樣,誰看了不想哄。
就連原著里寫她男裝時的英氣,劉玉璞當年在臺視版里穿著錦袍搖折扇,硬是演出了雌雄莫辨的風流貴公子范兒。
這些導演也都眼光毒辣,讓同樣長相漂亮卻氣質不一的女演員來演繹這個角色,將“趙敏”這個人物的多面性,展現的淋漓盡致。
難怪金庸說她是自己筆下“最滿意的女主角”,五百年來武俠江湖里的奇女子,獨她一人活成了傳說。
當然,開頭也說了,這是影視劇中的形象,真實歷史中的趙敏,絕非像金庸老爺子筆下的人物一樣,而是成為時代的犧牲品。
她被迫嫁給朱元璋的次子朱樉,被囚禁二十年,最終淪為政治犧牲品,連殉葬時,都無人替她收殮尸骨。
今天,我們就撕開文學濾鏡,看看這位“史上最慘郡主”的真實人生。
草原明珠變政治籌碼
她叫觀音奴。
觀音奴出生在元末的蒙古貴族家庭,父親是名將賽因赤答忽,哥哥則是元朝最后的名將王保保。
她本名“觀音奴”,意為“觀音庇佑的孩子”,家族本居于潁州沈丘(今安徽臨泉),從小接受漢文化熏陶,能詩善畫。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但北元勢力仍在草原盤踞。王保保憑借軍事才能,多次擊退明軍,成了朱元璋最頭疼的對手。
為了瓦解蒙古勢力,朱元璋盯上了王保保的妹妹。他派人挖開王保保父親的墳墓,將尸骨遷往南京厚葬,又假意釋放被俘的觀音奴,實則將她作為政治聯姻的棋子。
1371年,朱元璋一紙詔書,將23歲的觀音奴賜婚給次子朱樉。這場婚姻無關愛情,只是帝王權術,朱元璋在詔書中直言:“得王保保一人,可抵十萬雄兵。”而觀音奴的陪嫁,是一箱從草原帶來的風干羊肉,和一句托人捎給哥哥的話:“莫因我降明。”
秦王府里的“活死人”
嫁入秦王府的觀音奴,很快發現這里比戰場更可怕。朱樉是史書蓋章的“禽獸藩王”:他強搶民女數百人,用鐵鏈鎖在后院取樂;為打造黃金馬桶,強征西安百姓熔掉家中銅器;甚至活剝人皮做燈籠,美其名曰“人燭”。
朱元璋曾怒罵這個兒子:“蠢如禽獸!”但觀音奴連罵的資格都沒有。大婚當晚,朱樉掀開蓋頭冷笑:“蒙古蠻女也配當正妃?”轉頭就鉆進側妃鄧氏的房中。鄧氏是明朝開國功臣鄧愈之女,仗著寵愛,把觀音奴趕到王府最破敗的西廂房,每日送餿飯剩菜,連洗臉水都摻馬尿。
最屈辱的是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樉為討好鄧氏,竟派人打造五爪龍床,這是皇帝才能用的規格。
東窗事發后,朱元璋處死鄧氏,卻把罪名扣在觀音奴頭上:“蠻女蠱惑親王,其心可誅!” 從此,她的住處被十道鐵鏈鎖死,連只蒼蠅都飛不進去。
地牢中的二十年
被囚禁的觀音奴,活成了史書里的“透明人”。《明實錄》僅用12個字記載她的結局:“秦王樉薨,妃觀音奴殉。”
地牢不到五平米,墻上全是指甲抓出的血痕;冬天沒有炭火,看守故意潑水結冰,看她蜷縮在冰面上發抖;唯一陪伴她的,是出嫁時那箱早已霉變的羊肉。有次侍女偷塞了塊餅,她狼吞虎咽后突然大哭:“這餅上的芝麻,像極了草原的星星。”
1395年四月,朱樉暴斃。
朱元璋的圣旨比棺材來得還快:“秦王妃觀音奴,賢良淑德,著令殉葬。”據說太監灌毒酒時,她突然抓住對方手腕:“告訴我哥,別降!”這句話被記入《蒙古源流考》,成為草原流傳百年的遺言。
文學美化
金庸在《倚天屠龍記》中給趙敏安排了完美結局,或許正是對歷史悲劇的補償。書中趙敏那句“我偏要勉強”,在觀音奴身上卻是“我不得不認命”。
現實中的她,被俘時沒有張無忌搶婚,只有明軍押送囚車的鐵鏈聲;被逼殉葬時,也沒有武林群雄劫法場,只有黃土一點點掩埋棺木的悶響。
影視劇的改編更顯唏噓:2003版《倚天》讓賈靜雯穿著紅衣與蘇有朋策馬天涯,而真實歷史里,觀音奴至死都穿著出嫁時的蒙古嫁衣,布料早已褪成慘白,考古學家在殉葬坑發現這件衣服時,上面還留著七處匕首捅刺的痕跡。
后人找到關于“趙敏”的標簽“明秦王妃無名氏”。歷史中的女性,往往連名字都是奢侈。
當我們在熒幕前為趙敏的瀟灑喝彩時,也該記得那個在地牢數了二十年螞蟻的蒙古女子。
正如《明史》編撰者感嘆:“王妃何辜?唯恨生于王侯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