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在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眼科教授、主任醫師張效房榮獲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稱號。
“手術刀重量很輕,卻寄托著病人的希望,代表著醫學的神圣。”在張效房心里,只有病人才是第一位的。
4年前,100歲的張效房還堅持每周去鄭大一附院出診。直到現在,他出行都是騎著黑色電動小三輪車,那是他多年來出門的指定“座駕”。有人問他,為什么不愿意坐輪椅,張效房總是說,“我還能走、能動,不給別人添麻煩。”
“病人大老遠趕來,我給人家解決不好,對不起病人”
1920年,張效房出生于醫學世家,“我小時候在醫院,看到病人進來的時候很痛苦走不成路,出去的時候卻高高興興。這太神奇了。”這種治病救人的初心便成了張效房一生求索奉獻的精神寄托。
“過去,河南眼病患者多,尤其是沙眼及其并發癥、后遺癥,給許多人的生產生活帶來不便。病人的呼喚,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責任。”張效房在做好本職診治工作外,還帶著眼科醫護人員,利用節假日,深入農村、工礦、學校,為當地百姓進行眼病普查和沙眼防治,并且研究沙眼的病因,改進了沙眼局部用藥方法,簡化了瞼內翻矯正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眼睛是否健康,影響著一個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作為眼科醫生,凡是危害眼睛的病,我們都要想盡治療辦法。”1955年,張效房決心首先攻破眼內異物摘出的難題,經過50余年的實驗研究及臨床實踐,他完成了35項革新和發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眼內異物定位和摘出方法,所寫的《眼內異物的定位與摘出》成為當時世界上第一部系統探討眼內異物的專著。這些理論廣泛應用于臨床,使大量患者免于失明。
“病人大老遠趕來,我給人家解決不好,對不起病人。”從醫80多年,張效房始終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傾其一生只為幫助無數眼疾患者重見光明。
因為身體緣故,這兩年張效房逐漸停下了門診、查房的腳步,把工作重心放在了書籍編纂和指導學生上。他每天都起得很早,草草吃完早餐后就移步書房,戴上老花鏡,開始一字一句地反復斟酌。
“活到老、干到老,是件很幸福的事”
這位看起來精神矍鑠的老人,實際上是一位接受過大大小小十幾次手術的癌癥患者。最嚴重的一次,是在一場腎癌手術中摘除了右腎。在這次手術前,他決定將自己畢生的積蓄120萬元全部捐贈,建立眼科醫學學術基金,用于資助和獎勵年輕的醫生們。幸運的是,這次手術張效房再次與死神擦肩而過,這也讓他越發感到時間的寶貴。
2018年,張效房參與了著名老專家搶救性出版計劃,準備將自己一生的經驗編寫入《張效房眼外傷學》。
“一天早上,我突然收到張教授的信息,他說‘我恐怕就不久于人世,你要好好帶領大家把這本書完成!’”張效房1987屆畢業生楊培增回憶道,當時的張效房得了皰疹病毒感染,身體疼痛、大小便失禁,有時甚至需要藥物來鎮痛。
大概半個月后,楊培增來看望張效房,被眼前的一幕深深震撼了:剛剛恢復了一些的張效房勉強能下地,病房里面的桌子上擺著厚厚的一大摞眼外傷書稿,他伏在桌前,正在一字一句地改稿子。
楊培增忍不住勸他:“你現在要做的,就是好好休息,把身體恢復了以后再工作。”張效房沒動,“不行。我要是不工作的話,身體疼得受不了,需要打那些針。但是我一工作就不疼了,工作就是靈丹妙藥,工作就是生命。”
這一寫就是200萬字。正是這樣的信念支撐著他,經過夜以繼日地查閱文獻、整理資料、反復修改,這本書最終于2020年10月正式出版。
作為國內眼科學的創始人之一,張效房不僅培養了大量的眼科學臨床人才,也見證著眼科學在我國的發展。
“好好活著,活一天,就工作一天。活一天,奉獻一天。”這是張效房如今最大的心愿,他常說,“活到老、干到老,是件很幸福的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