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一項真實世界研究顯示,曲拉西利可有效降低食管癌CIM發生風險
食管癌(EC)是全球致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之一,主要包括食管鱗狀細胞癌(ESCC)和食管腺癌(EAC)[1]。在當前的EC治療體系中,化療仍是作為基石貫穿于整個診療全程。然而,化療相關骨髓抑制(CIM)作為其最常見的劑量限制性毒性,臨床發生率較高,不僅顯著增加感染、出血等并發癥風險,還常導致化療周期延遲、劑量削減乃至治療中斷,嚴重影響著患者治療效果與生存質量。因此,亟需探索更為有效的治療策略以降低CIM發生率及其臨床嚴重性,從而提高患者的治療耐受性和改善臨床預后。
曲拉西利作為全球首個全系骨髓保護的創新藥物,其創新機制在于通過將造血干/祖細胞暫時阻滯于G1期,降低其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從而實現對中性粒細胞、紅細胞和血小板的“全譜系”保護。目前已有研究證實,曲拉西利在小細胞肺癌和三陰性乳腺癌中展現出良好的骨髓保護效果。考慮到以鉑類和紫杉類為基礎的化療方案在多種腫瘤中普遍存在較高的血液毒性,因此,曲拉西利的潛在獲益可能不限于肺癌和乳腺癌。近期,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研究團隊在
Current Oncology上 發表 了 一 篇題為“Real-World Clinical Outcomes of Trilaciclib for the Prevention of Myelosup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Cancer Undergoing Chemotherapy”的研究文章 [2] , 探討了曲拉西利在接受化療的EC患者中預防骨髓抑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結果 表明 ,化療前預防性應用曲拉西利,可有效降低CIM發生風險,從而為EC患者帶來顯著臨床獲益值此契機,醫學界誠邀江蘇省人民醫院葛小林教授對該研究 進行深入解讀,剖析曲拉西利在EC化療管理中的潛力與前景,以饗讀者。
研究方法
本研究共納入81例患者,根據曲拉西利使用時間不同分為兩組,其中PP組49例(初級預防,從首個化療周期開始即接受曲拉西利),SP組32例(次級預防,既往化療周期中出現骨髓抑制后才開始接受曲拉西利)。研究主要終點為治療期間發生的骨髓抑制事件,包括白細胞減少、中性粒細胞減少、貧血和血小板減少。關鍵次要終點包括發熱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癥(FN)及其他全身不良反應。
研究結果
基線特征
PP組與SP組在基線特征方面無統計學顯著差異,包括年齡、性別、體重指數(BMI)、體能狀態評分(PS評分)、營養狀況、吸煙及飲酒史、腫瘤分期、分化程度、治療方案及腫瘤長度(p>0.05)。
表1 基線特征
血液學毒性
研究顯示,CIM的總體發生率為86.4%,以I級(25.9%)和II級(40.7%)為主,III級及以上事件的發生率較低(19.8%)。化療相關中性粒細胞減少(CIN)的發生率為59.3%,以II級(27.2%)最為常見。化療相關血小板減少(CIT)的發生率為50.6%,其中以I級(27.2%)最為多見。化療相關貧血(CRA)的發生率最高,達69.1%,主要為I級事件(46.9%)(表2)。此外,在所有類型的血液學毒性中,III級事件的發生頻率均高于IV級(圖1)。
圖1 III級和IV級骨髓抑制的發生率
在CIM方面,SP組的發生率顯著高于PP組(96.9% vs. 79.6%),且III/IV級事件的比例更高(分別為III級:31.3% vs. 8.2%;IV級:6.3% vs. 0%)。
在CIN方面,SP組的總體發生率高于PP組(71.9% vs. 51.0%),且III/IV級事件的發生率在SP組更高(III級:18.8% vs. 8.2%;IV級:9.4% vs. 0%)。
在CIT方面,SP組的總發生率高于PP組(65.6% vs. 40.8%),其中以II級和III級事件差異較為明顯(SP組分別為31.3%和12.5%;PP組為6.1%和4.1%)。
在CRA方面,在SP組中總發生率高于PP組(81.3% vs. 61.2%),其中III級事件發生率更高(6.3% vs. 2.0%)。
兩組在III/IV級骨髓抑制方面的差異,SP組在所有類型的骨髓抑制中均表現出更高的嚴重程度(圖2)。
抗生素使用率在PP組也低于SP組(20.4% vs. 34.4%,p>0.05),此外,PP組無一例發生發熱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癥(FN),而SP組報告了3例。
圖2 兩組在III/IV級骨髓抑制的差異
療效及生存結局
在PP組中,22例患者達到完全緩解(CR),23例為部分緩解(PR),2例疾病穩定(SD),2例疾病進展(PD)。在SP組中,13例患者達到CR,14例為PR,3例為SD,2例為PD。兩組的客觀緩解率(ORR)相近,PP組為91.8%,SP組為84.4%;疾病控制率(DCR)也相似,PP組為95.9%,SP組為93.8%,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1年總生存率(OS)亦相當,PP組為83.7%,SP組為81.3%,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非血液毒性反應
在肝酶異常、咳嗽、乏力、惡心、腹瀉、便秘、放射性肺炎、放射性皮炎以及電解質紊亂等不良反應方面,PP組與SP組的發生率方面無顯著差異(p>0.05)。
總結
超過80%的化療藥物可通過多種機制誘發CIM[3],包括促進造血干細胞的衰老、凋亡,或損傷骨髓微環境。CIM的臨床表現主要涉及中性粒細胞減少、貧血以及血小板減少,其中嚴重病例可能進展為致命性的化療相關FN。已有研究表明,FN可使早期死亡率增加約15%,并將總生存期縮短多達48%。此外,CIT顯著提升患者的出血風險,在嚴重情況下甚至可危及生命。CIA則可能導致全身性缺血和組織缺氧,從而加速基礎疾病進展,顯著影響患者預后[4]。目前傳統的CIM管理策略,如延長住院時間或應用支持性治療,雖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癥狀,但通常缺乏針對骨髓的根本保護作用,且可能進一步增加骨髓衰竭等嚴重并發癥的風險。
曲拉西利是一種高效、高選擇性、短效可逆的CDK4/6抑制劑,通過在化療前靜脈注射,可顯著保護造血干/祖細胞(HSPC)免受化療相關損傷,并提升抗腫瘤療效[5]。本研究比較了曲拉西利在化療前(初級預防,PP組)與化療后(次級預防,SP組)應用于EC患者中的臨床效果。結果顯示,初級預防在降低CIM發生率和嚴重程度方面明顯優于次級預防,尤其在預防III/IV級不良事件方面更具優勢,這可能得益于在首個化療周期前即啟動干預,有效阻斷了化療對骨髓的早期損傷。在作用機制上,曲拉西利可將HSPC阻滯于G1期,降低其對化療誘導DNA損傷和凋亡的敏感性,待化療結束后,這些細胞可恢復增殖并分化為各類造血譜系。本研究進一步顯示,PP組抗生素使用率低于SP組(20.4% vs. 34.4%),且未見發熱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癥(FN)事件,而SP組中出現3例FN,提示初級預防不僅在骨髓保護方面更具優勢,還能降低感染風險。值得注意的是,兩組在非血液學毒性(如肝酶異常、胃腸反應、電解質紊亂和放射性并發癥)方面無顯著差異,說明初級預防策略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綜上,本研究為曲拉西利在EC患者中用于預防化療相關骨髓抑制提供了循證依據。作為一種基于細胞周期調控機制的新型骨髓保護策略,曲拉西利的應用有望改變當前EC以對癥支持為主的CIM管理模式,推動從“損傷后救治”向“損傷前預防”轉變。值得一提的是,曲拉西利已正式納入國家醫保目錄,這一舉措將顯著提高藥物的可及性,使更多患者能夠負擔得起這種高效的骨髓保護藥物,從而在經濟可承受的基礎上享受更優質的治療支持。隨著其在臨床中的廣泛應用,曲拉西利在幫助腫瘤患者順利完成全程化療、提升治療依從性與整體療效方面的作用將愈加凸顯。未來,仍需開展更大規模、前瞻性、多中心的臨床研究,以進一步驗證其在不同腫瘤類型、化療方案及聯合免疫治療背景下的適應性與效果,拓展其在腫瘤精準治療和毒性管理中的應用前景。
專家簡介
葛小林 教授
腫瘤學博士 主任醫師
中華醫學會放射治療學分會青年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放療分會肺癌學組委員
江蘇省抗癌協會縱膈腫瘤專委會常委
江蘇省研究型醫院學會放療分會委員
江蘇省醫師協會臨床精準專委會委員
江蘇省放療聯合免疫專委會委員
主持或參與全國食管癌多中心臨床研究10余項
主持國家衛健委課題2項、獲國家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發表Sci論文20余篇
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江蘇省衛健委新技術引進獎2項
主要研究方向為食管癌、肺癌及胸腺瘤的綜合治療
精彩資訊等你來
參考文獻:
[1]Uhlenhopp D J, Then E O, Sunkara T, et al. Epidemiology of esophageal cancer: update in global trends, etiology and risk factors[J]. Clinical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20, 13(6): 1010-1021.
[2]Chen H, Yan J, Liu Z, et al. Real-World Clinical Outcomes of Trilaciclib for the Prevention of Myelosup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Cancer Undergoing Chemotherapy[J]. Current Oncology, 2025, 32(4): 189.
[3]中國臨床腫瘤學會( CSCO) 中西醫結合專家委員會.抗腫瘤藥物引起骨髓抑制中西醫結合診治專家共識[J].臨床腫瘤學雜志,2021,26(11):1020-1027.
[4]Epstein R S, Aapro M S, Basu Roy U K, et al. Patient burden and real-world manage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myelosuppression: results from an online survey of patients with solid tumors[J]. Advances in therapy, 2020, 37: 3606-3618.
[5]Weiss J M, Csoszi T, Maglakelidze M, et al. Myelopreservation with the CDK4/6 inhibitor trilaciclib in patients with small-cell lung cancer receiving first-line chemotherapy: a phase Ib/randomized phase II trial[J]. Annals of Oncology, 2019, 30(10): 1613-1621.
* 此文僅用于向醫學人士提供科學信息,不代表本平臺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