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英語史詩《貝奧武甫》不僅是英國文學的開山鼻祖,也是西方奇幻世界最重要的源頭。它是托爾金開創的“中洲世界”的靈感之源;是《龍族》《盤龍》《詭秘之主》等玄幻網文世界觀架構的“參照系”;是《黑暗之魂》《巫師3》《上古卷軸5》《刺客信條:英靈殿》《龍與地下城》等西方經典奇幻游戲的“公式書”。
全新增訂版《貝奧武甫》由可以文化新近出版
清華大學梅汝璈法學講席教授馮象于1980年代在哈佛求學期間著手翻譯《貝奧武甫》。他將這部中世紀史詩首次以學術性譯本引入中文世界。
30年后,馮象重新修訂舊譯本,于今年推出了全新增訂版《貝奧武甫》。為了方便讀者閱讀,他將史詩譯文從頭至尾修訂三遍;評注擴充四倍,覆蓋所有重要校補、神話典故、歷史背景;補充校訂了五個附錄,包含貝學小辭典、大事年表、王室譜系圖等。
5月22日,在以“中世紀想象的回聲”為名的思南讀書會上,馮象與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羅崗、復旦大學英文系教授包慧怡圍繞《貝奧武甫》的價值展開對話。
“中世紀想象的回聲”分享會現場。從左至右:曹元勇、馮象、包慧怡、羅崗。
《貝奧武甫》暗藏北歐日耳曼文化的悲觀主義色彩
丹麥國王羅瑟迦稱霸兩海,國家越發強盛。不料引來怪物葛婪代,從此鹿廳變為屠場。高特王子貝奧武甫為報恩前來助陣,手刃怪物葛婪代及葛婪代之母,贏得了貴族百姓的尊敬和愛戴。“五十個冬天”后,毒龍來犯,年邁的高特國王貝奧武甫深入龍穴獨戰惡龍,將其攔腰斬斷。然而此時,英雄自知運數已盡,他最后看了一眼用生命贏來的黃金,走向命定的死亡……
這是《貝奧武甫》的故事主干。
《貝奧武甫》實拍圖
據學者瑪麗亞尼·奧絲本(Marijane Osborn)的研究,《貝奧武甫》各種語言、不同體裁的譯本已達三百余種。當代各類廣受人們喜愛的小說、話劇、音樂劇、漫畫、游戲、電影等皆取材于此。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謝默斯·希尼所言:“《貝奧武甫》的敘事元素可能屬于上一個時代,但作為一部藝術作品,它始終存在于當下,呼應著我們對現實的認識。”
馮象表示,對中國讀者而言,基督教傳統是我們印象里西方文化的主流傳統,但同時我們也要了解歐洲的非基督教傳統或者異端傳統。《貝奧武甫》暗藏北歐日耳曼文化的悲觀主義色彩,這使得《貝奧武甫》在當時的正統敘事中顯得“危險”,卻也成為其獨特魅力的來源。
電影《貝奧武甫》海報
馮象的譯注“如螞蟻運糧”
在伍迪·艾倫導演的電影《安妮·霍爾》中,當安妮猶豫著是否要選《小說入門》這門課時,艾維吐槽道:“只要不選任何讓你讀《貝奧武甫》的課就行!”
作為英語詩歌的奠基之作,《貝奧武甫》是文學史課程難以繞開的一部。但同時,史詩的深奧晦澀又讓眾多讀者望而卻步。
《貝奧武甫》實拍圖
在馮象看來,與其他內容清晰的故事不同,《貝奧武甫》將情節全部打散,有點像法國新浪潮電影,看著莫名其妙,一直到故事結尾才能恍然大悟。詩人也很有意思,在簡單的三場搏斗中穿插了無數神話、傳說,這些穿插內容又全都是片段。此外,《貝奧武甫》成書年代久遠,語言風格與文化背景皆與當代讀者相距甚遠。因此,為其做注十分必要。
包慧怡說,《貝奧武甫》的敘事結構破碎閃回,涉及23個北歐民族的復雜譜系,普通讀者極易迷失。而馮象的譯注“如螞蟻運糧”,以每兩行一注的密度,將神話、歷史、語文學考證娓娓道來,既為學者提供研究指南,也為大眾搭建理解橋梁。
《貝奧武甫》的現代意義
包慧怡強調,《貝奧武甫》對現代人的啟示在于其“后真相”特質。中世紀文本模糊了歷史與故事的界限,如“飛龍掠過天空”可能對應現實中的彗星。今天的讀者同樣面臨信息甄別的挑戰,而“閱讀《貝奧武甫》,正是對抗碎片化敘事的一次特別好的訓練”。
羅崗從讀者的視角探討了《貝奧武甫》的現代意義。他表示,在閱讀經典的過程中,我們是否能夠與之產生共鳴。這一點尤為重要。《貝奧武甫》當然可以作為中世紀文學、中古英語文學的經典來閱讀,但與此同時,讀者也可以嘗試將自己置身其中——不僅是旁觀者,更是參與者。
他提出,學術視角不斷變遷,但經典始終在那里,每一代人都要重新面對它們。關鍵是我們能否找到一種新的方式來回應經典。《貝奧武甫》不僅僅是一部翻譯作品,它也通過細致地注釋提供了一種可能的方法。即使不是從學術研究的角度出發,單從“如何讀書”來看,這種態度本身就值得借鑒。
《貝奧武甫》實拍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