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國內院線相當熱鬧,新片、大片、商業片、文藝片……選擇很多。
有意思的是兩部正在熱映的動漫。
5月1日,《幽靈公主》上映,宮崎駿巔峰作品之一,跨越28年依舊能打,而今累計票房已經破億。
5月10日,《攻殼機動隊》又來,曾影響詹姆斯·卡梅隆、斯皮爾伯格的賽博朋克巨作,30年后卷土重來。
兩大共同點。第一,它們“神”得無可爭議,都結結實實影響過全世界動漫電影發展軌跡;第二,它們“老”得滄海桑田,30年的時光,足以整個動漫電影產業更新換代好幾輪。
但就是這樣的動漫“古典名著”,居然在2025年的中國院線爆發出強大的生命力,熱烈程度不減當年。
本期推文,就一起聊聊當代的年輕影迷,為搶著給父母輩的動漫“補票”,而這些“舊作”,又是如何在2025年的中國影市掀起新浪潮的?
首先要說,這種熱絡的現象,必定是這些動漫名作和中國影迷雙向選擇的結果。
中國影迷為何獨寵這些“老掉牙”的動畫片?
一方面是因為情懷,畢竟,從“電視碟片一代”到“流媒體原住民”,年輕觀眾可能很早就接觸過這些作品。
模糊的畫質、生硬的翻譯、斷續的播放卡頓,卻意外賦予作品神秘色彩。因此,大家在等一個機會,能以一種更具儀式感的方式與這些“神作”見面。
還有比一場遲到了30年的重映,更具儀式感的事情嗎?買一張票,慨然赴約,恰恰是告慰自己青春記憶的最好方式。
另一個關鍵方面,是觀眾觀影門檻的提高。因為養出更“刁鉆”的品位,就會格外重視光環之下的東西,當下的中國觀眾,已經不太會被所謂的世界級經典IP“嚇唬住了”。
舉個例子,去年年底上映的《獅子王:木法沙傳奇》,也是脫胎于古早的世界級動畫IP。結果呢,票房遇冷,口碑撲街,全球收獲不足1.5億美元。
與其去追逐“續貂”的經典IP,不如回望這個IP為什么經典。《幽靈公主》《攻殼機動隊》沒有老飯新炒,而是把“開山作”搬出來,它們足夠優秀,對得起中國觀眾的認知。
那這些上個世紀的動漫名作,又為什么在今年選擇輪番出現在我們面前?
我認為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技術賦能與市場潛力共振。
這些年,中國電影市場對高規格放映技術的接受度顯著提升,這次的《幽靈公主》經過了4K修復,將宮崎駿手繪細節與久石讓交響樂以沉浸式體驗呈現,完全滿足了觀眾對“大銀幕美學”的升級需求。
其二,是這些“寓言式”的作品,一定程度上精準映射了中國觀眾的精神需求。
如何理解?你會發現,無論是《幽靈公主》還是《攻殼機動隊》,本質上都是“寓言式”的作品。
這些作品之所以穿透時間壁壘,正因為它們拒絕提供簡單答案,而是以開放的敘事邀請每一代人代入思考——關于生存的勇氣、技術的邊界、文明的代價。
生活在AI時代,當下的中國觀眾,其實更能理解這些舊作里的超前表達,比如《攻殼機動隊》幻想的人工智能、義體化、腦機接口……里面能看到的不僅是技術的勝利,更是經典文本對時代命題的持續回應。
或許中國觀眾對這些30年前動漫的偏愛,可以看成是全球化時代的文化叩問:在先鋒故事中尋找內觀共鳴,在懷舊情懷中確認自我身份,在生存思辨中療愈現實焦慮。
在這個意義上,經典重映不僅是對過去的緬懷,更是對未來的一種承諾:真正的藝術,能夠跨越時間,遇見共鳴的人。
現代快報/現代+評論員 王子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