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欠他一個道歉?”朱有勇院士推廣水稻上山,被質疑“疑勞命傷財,有正常腦子的人,都知道山上種田的成本高。僅僅是每天走上山勞作,花的力氣都比山下大。把良田變高樓,把青山變梯田。這是人干的事兒嗎?可是朱有勇帶著成果來證明自己了。“
朱有勇院士說:“水稻上山很受農民歡迎,云南推廣了50萬畝。我們村推了405畝,最高畝廠788公斤,最低634公斤,總產28萬公斤。我們村277人。人均超過了1000公斤,飯碗牢牢的端在了我們自己的手中……”
說著,朱有勇院士哽咽了一下,說:“剛推廣的時候,云南干旱,我老在田里面跑,沒注意網上怎么說。但是我太太經常會告訴我,你又變成喪心病狂了,你又變成違背自然了,你又變成騙科研經費了,你又變成什么什么的……哎,說實在的,非常委屈,現在想想還是委屈。覺得我們這個大環境不應該這樣子,應該寬容創新,應該到實地來看一看,真就是真,假就是假!”
1、那么,這個項目為什么會有爭議呢?
因為很多人認為,把青山改成農田,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再說好好的良田不種,為什么要跑到山上,這不是折騰農民嗎?
多少肥沃的田地被建廠房、建商品房,建游樂設施,畝產千個稻的良田被摧毀,卻花大成本搞水稻上山,真可笑!
2、那么,事實真的如此嗎?
有必要跟大家解釋下,什么是“水稻上山”:
● 技術性質:這是一種雜交稻雨養旱種的栽培技術,并非開山造田或毀林造田。
● 適用范圍:主要適用于特定條件的山區旱地,如云南海拔1700米以下、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的地區。
● 技術優勢:不需要育秧插秧,基本不用澆水灌溉,能夠在旱地條件下實現較好的產量。
也就是說,水稻上山是有客觀條件的,不適合全面推廣,這是一種因地制宜拓寬水稻種植新思路,為我們的糧食安全又加了一道保險。
在沒有良田,只有山的地方推廣這種技術,解決糧食問題,何嘗不是當地老百姓的福音呢?
所以,這技術不是大家理解的,在全國各地都強行推廣水稻上山,希望大家不要曲解,同時也希望朱院士團隊做好宣傳解釋工作!
那么,你對此事怎么看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