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媒體以及泰媒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中與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果然,不出所料!“遇事不決,英拉他信”。
據《環球時報》《泰國日報》等權威媒體報道,2025年5月22日下午,泰國最高行政法院就財政部對前總理英拉“大米瀆職案”賠償的指控作出最終裁決,判決英拉需賠償100.28億泰銖(約22億元人民幣)。
他急了,真的急了!近60名上議員涉嫌選舉舞弊被特案廳傳訊,即便整個上議院變天之際,他信出境被駁回,回國有望的英拉,又突遭100億泰銖賠償。
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呢?還是“對手已上鉤,無需兌現密約”?
一、時間線的微妙重合:司法判決與政治博弈的雙重符號
“每逢5月22日,必有大動作!”
這一天,恰好是英拉被下臺的第11年紀念日!
更巧的是,每到這個時刻,佩通坦都會到英國。
翻翻新聞:驚奇地發現,去年5月20日,英國倫敦,佩通坦英拉會面。
鬧大了!貝東丹已流亡英國?巴逸大將軍聲援巴育,要求罷免總理!
今年此時,據《泰國日報》報道,泰國時間5月22日晚10點30分,佩通坦(5月21日至25日出訪英國和摩納哥)通過社交媒體發布與姑姑、前總理英拉?欽那瓦的合影。
并配文稱:“忍受陰雨連綿的時光,至少讓我們看到了差異……”。
去年此時,大將軍發起對為泰總理賽塔的罷免大戰,貝東丹“出走”英國;
“賽塔和國務部長皮集一定會被迫下臺,且會在下周被停職。”
每到炎炎夏日,泰國政壇又開始火爆起來:
外界認為這是對英拉被判決的無聲回應,也引發了關于他信家族如何抉擇的討論:
二、英拉案的核心爭議:政策失誤還是清算?
1. 擁有軍方背景的泰國忠誠黨黨魁瓦隆認為這是“人民的勝利”;
2. 親英拉的為泰議員吉滴雅發文為英拉鳴不平:“為何一心幫助農民的領導人,卻要為異常的體制問題買單?”
那么,問題來了孰是孰非呢?
且看英拉本人怎么說:
據《thaipbs》《泰國星暹》等報道,在被判賠100億泰銖后,英拉發表告泰國民眾同胞書:
“今年5月22日,是軍方政變11周年紀念日——這場政變竊取了全體國民的主權。而今天,最高行政法院竟判決我必須為大米收購案賠償超100億泰銖,盡管我并非該案被告,且中級行政法院早已裁定我無需承擔相關賠償責任。……”
英拉點明這幾點:
第一,她是行政負責人,并非銷售環節負責人,無需為損失負責;
第二,該政策為2000萬農民謀福利,個人并未從中牟利;
第三,倉庫里剩余1890萬噸大米以抵御應有價格出售,差價高達1000億泰銖,但調查至今毫無進展,無人被追責,而她本人卻不斷遭遇奪權、羅織罪名、資產凍結(現已被公開拍賣約2億泰銖)……
那么,針對英拉上述三點理由是否站得住腳?
我們進行一一論證:
第一,英拉主張的“倉庫存米被賤賣,差價高達1000億,”是否屬實?
去年5月20日,我們專門寫過一篇探案文章,放到今時今日,更為適合:
巴育最不想發生事情,還是發生了?貝東丹曝光巴育賤賣千億大米?
第二,英拉主張“她是行政首長,并非銷售環節負責人”是否經得起推敲?
按照行政層級管理,行政首長本就不該越級干預具體事務,英拉舉證就連刑事庭的對她的判決(5年)也僅認定為監管上瀆職。
第三,英拉主張的“為2000萬農民謀福利,個人并未從中牟利”是否經得起推敲?
早在判決之前,泰國獨立律師維拉潘?普里旺通過《泰國日報》發表看法。
他認為泰國最高法院可能維持一審法院(中央行政法院)判決,即撤銷賠償令。
他認為:“若要判定英拉有罪,必須證明其主觀故意導致項目虧損并從中牟利。但一審法院已查明,大米收購屬于經濟補貼(subsidy)項目,而非商業盈利行為,且無證據顯示其個人謀取私利。”
“以商業虧損邏輯衡量政府補貼項目存在根本謬誤。若依此標準,軍隊采購坦克未投入戰爭是否構成過失?政府所有未達預期的項目是否均需領導人擔責?顯然不能類推。”
他認為,英拉若被判賠,未來將無人敢推動民生項目,這才是真正的治理危機。
一語成讖!當天下午,英拉就被判賠償100億泰銖。
那么,同樣是花費5000億泰銖的“10000泰銖數字錢包計劃”是不是就岌岌可危了?
這不又構成一個循環:
只要愿意,作為為泰黨魁的佩通坦,就很可能出現任職危機,甚至重蹈英拉命運。
不過,為泰早在去年3月份,就埋下伏筆,給前政府留下面子,畢竟現在聯合組閣“同朝為官”,然而“人家并未領情”,于是為泰重臣普唐開始發難:
據《泰國日報》報道,5月22日16時50分,泰國副總理兼國防部長普唐回應此事說:“這是法院審慎裁量的結果,我們應當尊重。”
這就是政壇老手的聰明之處:不樹敵!
隨后,普唐開始發難了。
他說,他曾擔任商務部長并經手“2億泰銖陳米銷售”。
“我曾以 18 泰銖每公斤售出 10 年陳米,而本案指控的 5-6 泰銖每公斤售價需進一步驗證。若英拉團隊能提交同期市場價格對比、倉儲維護記錄等新證據,或可推動案件重審。”
那么,我們計算下1890萬噸米,若是按照10年老陳米18泰銖每公斤價格出售:
那就可以得到3402億泰銖。
若是以10年以內陳米6泰銖每公斤價格出售:那就是1134億泰銖。
也就是說中間差價達到2268億泰銖,這也間接反映英拉所說差價1000億泰銖還是說得有些保守。
那么,第一個問題:10年陳米能賣18泰銖每公斤,為何幾年的陳米卻只賣6泰銖每公斤;
第二個問題:10年時間,這2268億泰銖都去哪兒了?
那么,自然而然就會推導出這三個問題:
第一,大米項目虧空越大,是不是證明巴育上臺的合法性越強?
第二,若是想要掩蓋這兩個問題,那么,誰來背鍋合適?
第三,若是英拉翻案,豈不是保守派形象徹底垮臺?
那么,此時,真相重要嗎?
三、上議員舞弊案的“巧合式拖延”:司法資源的選擇性分配?
特案廳對 近60 名上議員的舞弊調查(涉及選票偽造、計票系統篡改等)自 2025 年 3 月啟動以來進展緩慢,近期,就連主持案件調查的塔威部長都被暫停職務。
我認為接下來博弈關注點,并不在英拉案上,而是近60名上議員涉嫌選舉舞弊案進展上。
古人云:“上兵伐謀。”此番重提英拉舊案,對手深諳對手深諳 “不戰而屈人之兵” 的精髓,以看似 “舊事重提” 的一招,擾亂對方的戰略部署,從而為自身爭取更多周旋與應對的時間和空間 。
第一,當媒體焦點被 “英拉是否貪腐” 占據時,上議員舞弊案的細節就會被稀釋為邊緣新聞;
第二,威懾效能釋放。若其繼續追究上議員舞弊,可能觸發更多 “歷史舊案” 的連鎖反應。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孫子兵法》
你覺得呢?
看見更大的世界,認知更真的世界!
老規矩,喜歡我可以點贊分享轉發,這樣可以幫到詩一哦!
資料來源丨《環球時報》《泰國星暹》《泰國日報》等媒體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