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為世界和平與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戰爭結束后,一個重大問題擺在面前:這 130 萬的志愿軍該以何種方式回國?回國后又該如何安置呢?對于這個棘手的問題,楊勇上將給出了極具建設性的建議,并被中央采納。
1953 年,朝鮮、中國和美國的代表在朝鮮停戰協議上正式簽字,盡管韓國代表因種種原因未簽字,但停戰已成定局。持續三年之久的朝鮮戰爭畫上了句號,此時志愿軍面臨著去留的抉擇。中國一貫奉行不干涉別國內政的外交政策,從這個角度看,志愿軍盡早回國是最佳選擇,以免給別國留下在外駐軍的口實。然而,朝鮮剛剛經歷戰爭洗禮,重建工作負擔沉重,志愿軍在停戰協議簽訂后,暫未回國,而是留下來幫助朝鮮人民重建家園。
除此之外,志愿軍沒有立即回國還有其他考慮。首先,美國在韓國駐扎著約十萬兵力,涵蓋海陸空三軍。1953 年只是簽訂了停戰協議,和平協議尚未達成,兩國仍處于宣戰狀態。停戰協議只是讓朝鮮和韓國撤回軍隊,停止交戰。因此,出于對美國的警惕,志愿軍繼續在朝鮮駐軍。再者,百萬志愿軍一次性撤回國內,會給國內帶來巨大壓力。各部駐地需要進行調動,一次性解決百萬部隊的調動問題,不僅耗費時間和人力,還可能引發社會動蕩。可見,志愿軍回國并非易事。
志愿軍副司令員楊勇針對志愿軍回國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他的方案是讓志愿軍在五年內分批撤回國內。入朝早的部隊先撤回國,入朝晚的部隊在幫助朝鮮完成重建工作后再回國。為何將回國期限定在五年呢?楊勇解釋道,這是為我國制造輿論的機會。在這五年時間里,我國可以在國際輿論上發聲,將志愿軍不斷撤軍的現實與美軍在韓國駐軍的行為進行對比。隨著輿論的發酵,美國將無法撕毀協議發起偷襲,并且必須從韓國撤軍。同時,從我國的工兵建設能力來看,這段時間完全可以幫助朝鮮重建家園。國內的輪防調動工作也能在這段時間內安全消化分批撤回的志愿軍,還可以為退伍老兵安排好工作。
插入一個歷史案例:在古代,秦國在統一六國后,面臨著如何安置龐大的秦軍的問題。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將部分軍隊派往邊疆戍守,部分軍隊進行國內建設和維穩。這與志愿軍回國后的安置問題有一定的相似之處。
毛主席對楊勇的方案給予了高度稱贊:“即使撤軍也是有條不紊,這就是大國該有的風范。” 于是,楊勇的方案得到批準,130 萬志愿軍回國的流程正式啟動。在回國之前,志愿軍最看重的還是朝鮮的重建工作。很多人認為志愿軍對朝鮮的主要幫助在建筑和工業方面,但實際上志愿軍的援助是多方面、多領域的。1957 年,朝鮮的主要基礎設施恢復到戰前水平,志愿軍陸續離開朝鮮。
按照楊勇的計劃,最后一批志愿軍于 10 月 25 日回國,這一天正是志愿軍正式入朝作戰的日子,對兩國來說意義非凡。在這一天,最后一批志愿軍坐上回國的列車,臨行前,金日成以及朝鮮數十萬民眾來到火車站送行。回國的志愿軍中,很多人繼續在部隊服役,只是駐地發生了改變。楊勇上將的建議為志愿軍的順利回國和妥善安置提供了有力保障,展現了中國作為大國的責任與擔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