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地方又現農民跪地求雨的場景。雙膝著地叩問蒼天,這般無奈讓人心酸。為啥現在還有人靠老法子祈雨?
背后藏著大問題。歷史上旱災從來是農業大敵,多少人被旱情逼到絕路。
1877年的丁戊奇荒,千萬人餓死、逃亡,那慘狀不堪回首。
崇禎年間大旱七年,赤地千里,甚至出現人吃人的慘劇。過去每逢大旱,老百姓只能盼天,可天老爺靠不住啊。毛主席早就說過,對付旱災得靠群眾、靠集體、靠水利。
新中國成立后大修水利,水渠修到田頭,水庫建在山上。那時候“遇旱有水、遇澇排水”,糧食產量節節漲。
可如今有些地方,水利設施老化沒人管,渠道堵了、水泵壞了。
集體力量弱了,單家獨戶沒錢修,只能眼睜睜看莊稼渴死。
有人說現在科技發達,為啥不用人工增雨?那得看條件啊。沒水汽、沒云層,再多設備也白搭,基礎水利才是根本。
老一輩傳下句話:“水利不修,有田也丟?!边@話現在聽著更刺耳??纯茨切┧旰玫拇遄?,旱情來了照樣能保收,差距就在這兒。
為啥有的地方寧肯求雨也不修水利?投入大、見效慢,難啊。
單靠農民自己扛不住,集體力量咋就散了?
這值得好好想想。歷史經驗明明白白,集體治水才能抗大旱,以前做到了現在為啥難?
都說“人定勝天”,可沒了集體支撐,單個農戶勝天談何容易?那些跪地的身影,是無奈更是警示,水利短板不能再拖了。
咱農民靠天吃飯沒錯,但更得靠自己把水利這張網織密。當年大修水利的勁頭要是還在,何至于今天靠求雨解急?
問題擺在這兒:水利建設是該等靠要,還是該擰成一股繩自己干?
每個村子的情況不同,但有一點清楚:沒水利就沒底氣抗災。現在不少年輕人外出打工,村里剩下老人,修水利缺人手缺資金。
可別忘了,再難也難不過當年肩挑手扛修水庫的先輩們。
有人覺得求雨是老傳統,其實背后是對旱情的無力感。
要打破這種無奈,還得從根子上補水利短板,重拾集體的力量。大家說說,你們那兒的水利設施還行嗎?
多久沒大修過了?這場面看著揪心,卻也給大家提個醒:水利建設等不得慢不得。
過去靠集體建成了遍布全國的水利網,現在更該想想咋把這份力量找回來。
農業要穩,水利得先穩,別讓老輩人的努力白費,別讓農民再跪地求天。關注天氣變化更要關注水利,咱們一起把農田的“解渴”工程辦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