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商務部長罕見坦承:關稅戰讓特朗普"糟心不已"。當"關稅大棒"打到自己頭上,特朗普究竟該如何收場?
【美商務部長承認對華關稅戰讓特朗普"糟心不已"】
在國際政治的舞臺上,中美之間的關稅大戰暫時偃旗息鼓,雙方在這場博弈中各退了一步。不過,事情可沒那么簡單就結束。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最近在一個活動中坦言,對華關稅政策讓總統特朗普相當“糟心”。
然而,他仍堅稱必然要承受這種痛苦,而消費者的價格不會上漲。這番話聽起來更像是自我安慰。對于美國消費者來說,市場才是唯一的判官,而不是某個官員的一面之詞。
當然,盧特尼克的謊言在活動現場便被狠狠“戳破”。他向現場觀眾拋出問題,詢問大家是否真切感受到關稅帶來的影響,話音剛落,清晰而響亮的回答便在會場響起:“沒錯,我們都感受到了。”
那么就讓我們從一個普通家庭的角度來看,美方對中國商品加稅后,并不是只有中國企業承擔所有成本增幅。
【最終由美國消費者買單】
最終,這些增加的成本必然會傳導到美國市場,成為美國消費者必須面對的現實——生活用品漲價,電子設備貴了,甚至是日常食品的價格都變得不再那么可愛。
在這一點上,盧特尼克顯然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責任,不是給民眾畫餅充饑,而是去直面并解決美國物價上漲的問題。
過去的這一段時間里,特朗普肯定感受到關稅戰帶來的“切膚之痛”,否則他不會主動提出希望與中方坐下來談判。盧特尼克的話更是道破了特朗普心有余悸的心態:這個打破全球貿易平衡的游戲,特朗普根本沒有信心再玩一遍。
畢竟關稅戰開始后,中方的反制措施迅猛而精準。4月,特朗普剛一揮起“關稅大棒”,中國商務部就推出了一系列反制手段,比如對美進口商品加征34%關稅,暫停多家美國公司的出口資格,還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等等。
【中國稀土出口管制還將繼續】
這些措施無疑是直擊美國供應鏈的命脈。例如,半導體行業的庫存周轉率暴跌了23%,科技公司的季度損失達到了47億美元以上,而一旦稀土斷供,包括洛馬在內的美國軍工巨頭馬上遭受重創。可以說,中國這一招逼得美國節節敗退。
就在不久前,特朗普對華關稅一路飆升到145%。這實際上是在嘗試與中國“徹底脫鉤”。
這場關稅戰的影響之大,超乎了特朗普及其幕僚的預料。他們震驚于中國的反制竟是如此的“快準狠”,之前完全沒料到物價會飛漲得這么厲害,供應鏈會緊張到這樣的地步。
根據美國商務部4月30日公布的數據,2025年第一季度美國GDP環比萎縮0.3%,這是自2022年以來最差的季度表現。這其中,進口大幅增加和政府支出減少起到了關鍵作用,凈出口對GDP的拖累高達4.83個百分點。這反映了市場對未來進口關稅可能上升的擔憂,進而大量囤積庫存。
【歐盟逐漸意識到美國的真面目】
更令白宮頭疼不已的是,昔日盟友竟紛紛“倒戈”。27個歐盟國家打算對價值950億歐元的美國產品加征關稅;日本暗中恢復對華關鍵設備出口;拉美國家也紛紛轉向中國。這些被美國視為“后院”的市場正逐步向中國傾斜。連《紐約時報》都感嘆,美國親手把中國“逼”成了最強大的對手。
眼看局勢逼人,盧特尼克表示美國希望在今年夏天關稅暫停到期前,與“大多數”主要合作伙伴達成貿易協議。然而,美國政府不得不放棄“90天談妥90項協議”的初始想法。
此前,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信誓旦旦地宣稱,要在三個月內搞定與90國的貿易談判,但協調90場談判,卻對人員緊缺的特朗普政府是個巨大的挑戰。過去的貿易協定簽署歷史,耗時漫長便是明證。
【特朗普已經承受不起第二輪對華關稅戰了】
由此可見,雖然中美關稅戰暫時緩和,但未來的貿易談判仍充滿不確定性,美國貿易政策的走向依舊撲朔迷離。
不過,即便特朗普有時在公開場合,仍死死咬住關稅政策不放,甚至隱隱透露出可能進一步升級關稅的信號,但仔細想來,他絕不敢拿國內市場增長放緩這一巨大風險來豪賭。
共和黨內部的一些策略師也持有類似觀點,他們認為,鑒于特朗普當前的支持率已然出現下滑態勢,他很難再貿然去冒這般巨大的風險。
深入剖析便會發現,特朗普雖打出關稅這張牌,表面上看似強硬無比,實則無異于搬起石頭狠狠砸向自己的腳。美國原本妄圖憑借極限施壓的手段來彰顯自身的軟實力,在國際舞臺上耀武揚威,然而殘酷的現實卻無情地戳破了它那虛假的偽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